一、二年级
具体操作方法同学前班(点击查看)。
如果学前班培养了比较好的作业习惯。一年级就可以适当锻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了,但不要操之过急,依据孩子本身情况而定。
我们可以偶尔让孩子独立写作业,但要放手不放眼,隔个15分钟左右走过去看一眼。发现孩子有一些小动作等及时提醒(注意:是提醒!不是吼叫、斥责),正面、积极、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去孩子为原则,逐渐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以太操之过急的)为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
此时也可以逐渐引导孩子自己检查错题。前期我们可以告知孩子错题的大概范围,鼓励孩子自己找出来,一般都不难找。他一找出来,就积极地肯定他:”宝贝好棒,自己都能检查出来错题了”。接着引导他自己纠错:“你看看怎么错了?再好好读读题(一般这阶段孩子要么运算符号看错了、要么数字看错了)”。
正常情况下,这阶段的孩子读题最多三遍,就知道怎么做了,也可以自己纠正过来。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孩子一般就能具备自我检查错题的能力了。到了二年级就可以适当增加孩子独立写作业的机会和自我检查的机会。孩子的能力越强,对家长的依赖性就越低,家长、孩子后期才能越来越轻松。
学前班到二年级孩子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注意事项:
尤其是学前班、一年级的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地写,就坐在孩子旁边,从头到尾陪着。
安静地陪伴,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除非有不会写的字,可以适当及时去帮他),家长不要不停地叨叨,更不要随随便便打断孩子,哪怕写错了也尽可能让他专心地写完。
陪伴的过程中,家长要用心观察。
观察孩子哪个拼音没掌握?哪个字不会写?哪个题目不会做?孩子作业情况直接反映了他当天的听讲质量、对当天知识的接受、吸收和理解情况。
只有真的了解清楚了这些,我们才会明白孩子存在哪些问题?怎么针对性去解决?我们对孩子的管教才不是盲目的,也不会因为个别不够了解孩子的老师说了什么,就盲听盲信。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孩子存在这些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千万不要大惊小怪,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等。谁说1+1=2,就很简单?就像我们一些女同志刚学开车时,教练认为那么简单的操作,你怎么就学不会呢?可对于当时的我们,那就是特别特别难啊。孩子此时学习就跟我们当初刚开始学开车时是一样的啊。
学习也好、学操作性的技能也罢,不都是通过学习后,不断犯错、不断纠错、反复练习,最终才能学会,进而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吗?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用我们几十岁的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这太不公平。
三年级
一、如果您的孩子目前三年级,之前没有进行作业习惯的正确引导。目前孩子写作业已经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怎么办?
照着前面讲的灵活运用,先改变您自己“辅导”孩子作业的心态、态度、方式、方法。转变了之后,按照前面讲的去操作,把您之前没对孩子做的,补上;做的方式不对的,改正。养育孩子偷的那些懒,迟早都是得还的,犯的那些错,也是要改的。除非你真的有能力能负责他,甚至他将来的家庭、孩子到老。
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再怎么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经过两年的各种锻炼,只要家长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性格特点,懂得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二年级之前的孩子能力上强很多,还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意识,引导起来倒是比比二年级前、四年级后的孩子更容易一些。
二、学前班到二年级按照上面做了引导,到了三年级,就要逐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作业基本要独立完成了。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帮孩子列计划,以表格的形式把每天必做的事情按照12345这样列出来,标上日期,让孩子对应着完成一项打个√。可以根据这一两年的习惯(比如孩子几点适合做什么?多久能完成?),在这个表格上标上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孩子按计划完成后,家长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体会到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告诉他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孩子是特别棒的(具体怎么发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来)。
完成一项后的”√“一定让他自己打,他会很有成就感,家长的肯定加上这种成就感会促成他更愿意、更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情。很多家长说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年幼的孩子的动力来源在哪里?就在家长每天的日常言行的叨叨中,在您的信任中逐渐形成的啊。从小有了这样的动力的孩子,就像装了发动机,越长大,动力越强劲,可以自我推进,哪里还总是需要别人来推动呢?
三年级之前,孩子年龄还比较小,对学校环境还不太熟悉、对老师还会有一些陌生、甚至惧怕感。到了三年级,对学校、老师都已经适应、熟悉了。此时就要鼓励孩子遇到自己确实不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找老师去解决了。
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让他不会的读三遍题,一般就能自己解决了,有些问题,他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在了解了目前学校老师的讲解方法后,可以照着这个方法对孩子进行启发式的引导,让他学会去思考,从而进行解决。
到了三年级以后,有些问题就不再是我们家长能帮他解决的了。我们的讲解方法往往和现在的老师不一样,和现在考试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思维混乱。
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学习,还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觉得在学校学不会,回家还有妈妈给我讲,孩子上课就会不认真听老师讲解了。
早晚有一天,孩子的很多题目,我们就真的不会了,与其那时候被他们“看不起”,觉得你连着都不会?还不如一开始就让他学着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况且,能主动问问题的孩子,往往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会更强。
家尽可能引导孩子自己检查错题(注意态度不要过分强硬,更不要过分强迫孩子去做,要智慧地去引导,10次里面孩子能自己检查3到5次就是很好的,好不容易写完了作业,不想检查,完全可以理解的啊),这样的引导主要是为了训练他考试过程中学会检查。如果孩子不愿意自己检查,也别过分在意。家长告诉他:“作业我只负责签字,对错你自己承担。”
很多家长追求孩子作业的完美,希望孩子作业没有错题,总是得优。这样做的弊端特别多。
(1)孩子看不得❌号,这样的孩子往往听不得一点批评,相当脆弱,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2)作业一片大好,老师无法了解孩子对于学过的知识真实掌握情况。掩盖了孩子的知识漏洞,老师以为孩子都会了,就不会针对性重复讲解了。时间久了,在这一片虚假繁荣下,孩子的问题反而越攒越多。
到了三年级以后,家长要经常不失时机地提醒孩子:“无论平时写作业,还是考试,把会的全部写完,再去看不会的。”
“平时写作业要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的时候才能像写作业一样轻松。”
“考试就是对之前学习的检验,只要你尽力了,考多少分不重要!”
”考试时只要把会的都写上、写对,就够了。”
“100分的卷子,考了96分(那96分只要是真正都会,没有蒙的成分),重要的不是你得的96分,恰恰是丢的那4分,要好好看看,分析分析为什么,把这些漏洞找出来,及时补上。”
不拿物质奖励与学习挂钩
作为一名学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学习,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应该的。该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不用他要求就适度满足,跟成绩好坏无关。如果家长拿物质满足作为要求孩子学习的条件或者筹码,就相当于一种交易。孩子达到你的要求了,你兑现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觉得这就是一种交换,孩子甚至会从中学会要挟。孩子没达到你的要求,有的家长会因成绩对孩子非打即骂,孩子会觉得我没考好,你打了我,咱们扯平了。
这两种做法都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意的只是一个你想要的结果,根本不关注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努力?你肯定的不是他认真+努力的过程,那他也就不会在这个过程上下功夫,而会为了你想要的结果去花心思。这样,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后期会有各种让人头疼的问题。家长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这种不听话、不爱学习的主,殊不知,他的这些问题全是你一手造成的。
四年级
四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前三年功夫没下到,这时候,孩子一些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了。作为家长,首先还是要好好反思孩子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还是要先从自我改变,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
前几年铺垫好了,到此时,家长就会相当幸福了。因为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省心了。你只需要及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基本他的学习不用你操太多心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要进一步锻炼他的独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了。学习计划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做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可以引导他自己执行了。家长也不要再过多地唠叨了,尽可能点到为止。
作业方面,家长只需要定期翻看。主要看字体认真与否,卷面是否整洁?一些题目的书写过程大概怎么样?同时适当和学校老师、辅导班老师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相应地解决就可以了。
五、六年级
五年级是小升初的预备期,只要前期引导到好了,此时按部就班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好了。
如果孩子不具备前期的好习惯,那就要根据孩子目标初中,进行一些合理有效地规划。起码要把学校的基础知识想办法补起来,同时针对性地寻求一些专业老师的帮助。
此时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基础的都不会,作业习惯、学习习惯也不好,一味盲目跟风去冲刺是不可取的。还是需要家长先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改变自己的方式、态度等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作业习惯、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同时再在一些专业的适合孩子的老师的指点下,帮助孩子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标。小学毕竟学的知识少,只要真的用心去努力,怎么都不会白费的。
到了六年级,就要讲究一点战略战术了。
此时要引导孩子,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无论别人怎么焦躁,学习上就按照自己的节奏,沉下心,找到自己的短板,找相应的老师针对性解决。
其他的情况解决办法同五年级。
总结如下:
1、学前班到三年级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这同时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我们家长引领着孩子每个年级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孩子后期的发展在奠定基础。
2、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家长要关注、肯定的永远要是孩子认真的态度+努力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两点,孩子的成绩、将来的发展和创造能力,才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