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第一周星期二,阴冷、大风。是炳仁上学的第95天。
今天主要有三件事情:
1.炳仁向老师道歉了,并把剪刀钱还给了老师。这是炳仁和生活和解的重要的一步。
2.下午炳仁请假,没有上学。
3.我们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哪吒魔童降世》,最打动我们的是李靖和哪吒的父子深情。
“遗憾的是,你还没有和我一起踢过毽子。”这句话是哪吒对父亲李靖说的,那时,他知道天雷即将降临,自己即将毁灭。生活中,这样的遗憾有许多许多。
在动画电影的璀璨星河中,《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照亮了无数观众的心灵。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当神话照进现实
影片讲的是天地灵气孕育出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元始天尊启动了天劫咒语,三年后天雷将会降临,摧毁魔丸。太乙受命将灵珠托生于陈塘关李靖家的三儿子哪吒身上。然而阴差阳错,灵珠和魔丸竟然被太乙真人的师弟申公豹掉包。于是,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却成了混世大魔王。
调皮捣蛋顽劣不堪的哪吒被陈塘关绝大多数人排斥和误解,他徒有一颗做英雄的心,孤独地活着。
而灵珠被申公豹拿去给了龙族的敖丙,条件是扶持它日后成为十二金仙之一。那是因为申公豹是豹子精修炼成人,属于妖族,他在封神体系中面临先天障碍,无法成为十二金仙之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哪吒和敖丙成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影片以传统神话为蓝本,却大胆地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哪吒不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剔骨还父”的悲情英雄,而是一个“魔童”。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恶”的标签。敖丙也不再是简单的反派,而是背负着龙族命运的“完美囚徒”。这种对传统神话人物的重新塑造,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导演饺子用“灵珠与魔丸”的错位设定,巧妙地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出身、外貌、背景等因素,就轻易地对其进行评判和定义,而忽略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潜力。
哪吒在影片中喊出了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不仅是对命运的抗争,更是对这种固化认知的有力反击。它提醒着我们,不要被他人的眼光和定义所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2
孤独会使人叛逆
因为生而为魔,哪吒被村民们排斥,李靖只要把哪吒放在家里,派人看守,不允许他自由出入。而只有母亲跟他玩过踢键子。所以他非常孤独。
但哪吒跟一个普通人一样,渴望被爱与被接纳。尽管父母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但来自外界的偏见和排斥,让他始终无法融入这个世界。他的每一次努力,都被视为恶意的挑衅;他的每一次善意,都被误解为别有用心。这种孤独和无助让观众对哪吒心生同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误解和质疑。有时候,我们的努力不被认可,我们的付出被忽视,我们的梦想被嘲笑。这些经历让我们感到孤独和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然而,正如哪吒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救赎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敖丙的悲剧性同样令人深思。他作为灵珠转世,本应是正义的化身,但却因为龙族的命运和申公豹的教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想报答龙族的养育之恩,又不想伤害无辜的百姓。这种群体性偏见对个体的绞杀,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舆论和群体压力的强大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敖丙的故事提醒着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哪吒与敖丙之间的惺惺相惜,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救赎。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理解和支持。这种“敌友难分”的关系,消解了传统善恶二元论的简单划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灰度和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朋友,他们能够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
3
成见之下,人人皆是“魔童”
影片对“成见”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隐喻意义。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恐惧和排斥,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异己的恐惧和偏见。这种偏见往往源于无知和狭隘,它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龙族被天庭镇压的宿命,以及申公豹因出身妖族遭受的不公,都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固化和歧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因为出身、种族、性别等因素,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也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哪吒的怒吼“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是对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偏见与标签化暴力的有力批判。它鼓励我们要勇敢地打破这些束缚,不要被他人的期待和定义所限制,要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我们何尝不是那样呢?在面对各种标签和偏见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4
理想主义背后的现实悖论
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其热血逆袭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但它的叙事逻辑仍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哪吒的转变过于依赖“父爱觉醒”,敖丙的黑化略显突兀,部分观众认为这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简化。此外,“我命由我”的豪言背后,影片并未真正打破“拯救苍生”的英雄叙事——哪吒最终仍需通过牺牲换取认同,这或许暗含了导演对现实妥协的无奈。
然而,这些争议和局限并不能掩盖影片的光芒。它们恰恰证明了影片的讨论价值,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命运、社会等诸多问题。《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与挣扎,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实现自我救赎,就一定要坚守信念,勇敢地去面对。
5
结语:为什么《哪吒魔童降世》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它用神话的外壳包裹了现代人的精神内核。哪吒的“魔性”,就是每个人内心未被驯化的野性;他的抗争,是对抗异化社会的最后倔强。当我们为哪吒落泪时,哭的何尝不是那个曾被误解、被压抑的自己?
或许,真正的“魔童”并非哪吒,而是我们心中那个不敢打破成见的懦弱灵魂。影片的终极启示,就像片末的感慨:“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若成见如山,我们便做移山的愚公。”
有时候,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哪吒式的自我救赎——不认命,就是我们的命。像哪吒一样,勇敢地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