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读《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对“良能良知”颇有感触,良能良知说到底就是一个人与身俱来的两种品行,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思考,遇到事情,会自动自发的反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的自然反应是豪无掩饰的,不会弄虚做假,也是人的一种最珍贵的品行,孩提之童,亲爱父母双亲,丈夫后尊敬兄长,那都是最正常不过的。这个能力要学习要思考吗?
当然不需要,这是我们的本能。
原文如下: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大意是:
孟子说:“一个人不用学习的能力,就是良能;一个人不用思考就知道的,就是良知。小小幼童,没有不知道亲爱其双亲的。等到稍微长大一点,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自己双亲,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这两个品德通行天下。
个人看法:
尽管良能良知是高贵的品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到了成年之后,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单纯,越来越世故,良能良知逐渐被淹没,有的人做了坏事,突然难过后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良知被发现了,他感动内心不安,于是采取焕然悔悟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孟子通过这一段文字,其实是告诉人们一个非常浅显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人与身俱来的的良能良知就是天性,这种天性一个叫仁,一个叫义,仁义所反应出来的就是人性之善。但是人的一生,在经历各种复杂环境与对应情绪变化中,必然也会出现善恶转换的现象,有时候做恶,有时候为善,或者善恶交替,当然也有人一生做恶,或一生为善。但是孟子认为,不管善恶如何,我们原本的人性都是向善的,想想婴儿刚刚出生,是那么可爱,那么纯真,根本就是天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天真烂漫的孩子开始分化,有的人依旧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有的人开始蛮不讲理,开始霸道,后来成了校园恶霸,再后来成了社会混混,再后来成了犯罪分子,人性由善到恶,逐渐堕落退化,最后犯下大罪大错!许多恶人犯罪判刑被枪毙时,流下悔恨的泪水,甚至告诫子女不要走错道路,要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一定要走正道,这就是原始的良心发现,真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很有意思的是人在出生时与在临死之前,其实是处在自我良心发现的强烈意识之中,因为这个时候,金钱与权力都已经没有意义,只有围在自己身边的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人!这个时候的人就是保持善的状态,保持良能良知的状态。
那么人为什么会变恶?或者会做恶?中国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小孩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必然面临生存发展考验,这个时候,利益就成了争夺的焦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问题是如果不愿意取之有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必然就会由善变恶!
如何由恶变善?中途遇到某人某事,令他良心发现,令他焕然悔悟,那么他就会由恶变善,有的是宗教因素,有的是惩罚因素,有的是死到临头,有的是自我反思…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07: 良能良知
2018-9-8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