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前就想着赶春天的时候看看这边的两条堤,尤其是苏堤春晓,无论是名字还是别人拍回来的照片,都能想到这种画面——“一片树海如烟如云,青山影上映绿水,绿水青山紧相连,绿水绕着青山走,水打山石震耳音,有几只野鸭把水戏……”。
这个画面想了无数次,但每次都有来不了的理由。直到过了清明,考虑到五一的恐怖人流,再考虑到五一后春天将结束;这边有个女生朋友,光打雷不下雨晾了将近一年,也该来“下下雨”了;“时间都去哪了”的烦恼。这应该就是来这里的全部理由,不是,是大部分。
和上海本帮菜一样,如果没有外力,靠自己一个是不会去碰杭帮菜的。吃完之后除了余味无穷,那些优雅的名字,似乎只剩下了一直念念不忘的东坡肉。
除了味道,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抬头就能偷看别人点的菜。
记下这个店的名字,希望有机会在这里能以某种身份请其他人品尝这个味道,也希望在上海能将负一变成正数。
要不是这个女生朋友,这次能想到的就不是《杨八姐游春》,不是花季少女不同于“花季的少女”,而是“花开易见落难寻,一朝漂泊难寻觅”(即使没有鲜花美景开的场面,那种画面还是差不多能看到)。
那一缕缕细小的头发直接解决了我近期比较大的烦恼。
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几乎都是用了一两个小时守在原地等着欣赏“夕阳无限好”,即便夕阳落下,还有晚霞。
这应该是头一次和别人一起环湖走,果然,多一个人可以多一双眼睛,多一份感受。自认为自己的观察力在男生里边不算差,在女生面前却接连受打击。
多认了一个乐器——和平管,长着笛箫的外表,却能演奏出类似萨克斯的声音。一首《空山静》直接将我带到了远方。
当然也分享了另一个朋友给我的分享——江南铜屋。
带着“一朝漂泊难寻觅”和“时间都去哪了”的烦恼,还有对夜西湖的喜欢到了这里,这也是最容易让人静的地方,尤其是夜里,没有了游览车的喧闹,没有了人群的熙攘,放在眼前的只有“半江山水半江城”,城隍阁和雷峰塔一阴一阳遥遥相望……
这时候需要的应该是一支箫,一个吹奏技艺,一份规律的安静片刻。现在有了去法喜寺的理由了——一个人成长太慢,大概率到了那个阶段,只能看到满地的花瓣;一个人成长容易过于自我,容易缺乏反馈,在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中越走越远;一个人看到的过于有限,容易错过身边更美的风景,也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一个人成长,永远无法认清自己;情绪价值。这些价值,自己应该有能力给别人提供。
纪念品店的贝壳固然特征分明,明码标价,容易被注意,容易权衡利弊。但我却更愿意自己在海边寻找,寻找更加个性,自己无比喜欢的贝壳;相比被加工后摆在柜台,我更喜欢漂在海边等有心之人发现;当一朵花在山野烂漫处绽放它的美,我将远远观察,在知道它需要我之前,我不会轻易去干扰它;当因自己的存在让它处于凋落边缘,我将选择远离。
暂时接着上次未完成的路线,夏雨风菏的时候再进法喜寺。这次我有足够的信心会准时来。
西湖美景三月天啊啊啊,这样的时刻终将来临,虽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面孔。
心已经静了,回去休息然后等待明天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