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讨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似乎只有家庭才是人格塑造的关键,其实童年经历的每一件事,可能都会带来深深的烙印,当时可能无感,但之后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一段路上显现。
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在10岁以前我的记忆里很多都是关于医院打针吃药的,但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
那时候还不流行看病去大医院,都是在家附近的医院看病。因而我这个儿科的常客和里面的医生和护士都认识。当时肺炎治疗流行肌肉注射抗生素治疗,每次打青霉素,都要做皮试,皮试就是戴个像手表一样的东西,还挺有趣。可是打针就一点不好玩了,一天还要打两次,打得屁股都肿了,痛得要命。当时没什么吃的,又吃得少,胳膊瘦得像芦柴棒,血管更细,静脉输液特别难,有一次护士阿姨都扎了5针,还没搞定。连护士阿姨都不好意思了,连忙表扬说“这个小朋友这么勇敢,扎针都不哭,以后一定当大队长”,当时为了能担起这个表扬我死屏着没有哭出来。
我们楼下邻居是一对医生夫妇,其中还有一个是儿科医生。当时大家的医学常识也不多,他们科普了很多,也经常我们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有一次我发烧了,老人说捂一下出身汗,就会好。结果下午睡觉盖了好多被子,然后我就开始说胡话,四肢抽动,两眼翻白,直接把我妈吓哭了,大叫救命,还好那天我们的医生邻居在家,及时止住了抽痉,感谢医生大大,我的脑子并没有因为高热惊厥而坏掉。后来改革开放了,楼下的医生们就去了香港,了无音讯。现在还真有些想念他们。
医生在我年幼的心里是一直是多么高大的形象!喜欢什么就愿意追随,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扮演医生护士给小朋友看病,我还收集了很多玻璃针筒、眼科小剪刀、小镊子等等,都是真正医生护士用的医疗器械,在小伙伴中还是很嘚瑟的。
儿时的记忆可能是最深刻的印记,等到大学填志愿时,顺理成章地就填了医学院,我就一直把儿科医生的角色扮演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