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了丁卫军老师的《乡愁》随堂课。很有收获,整理如下:
一、 语言积累
大家都知道,厚积方可博发。有学者戏谑说:写作是阅读生的蛋。仔细想想,很形象很有道理。写作和阅读向来就是相伴相生的,没有大量的优质的读,何来精彩丰富的表达。没有读的输入,哪来写的输出?
看丁老师分享的学生微作,我们都为小作者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优美的语言折服。直到今天我亲历他的课堂才发现,这定然是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长期积累密不可分的。看来,只有博取众揽,把自己的心完全浸泡在精美的文字中,学生的语感和发现运用语言的规律,才能在这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自然达成。
二、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聚焦
曾经的苏教版教参总是把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肢解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很多教师都以教参的解读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个人没有独到的发现,给学生的也是填鸭式的灌输,甚至还有教师索性让学生各自购买所谓的“教材解析”,记背所谓的知识点。到了课堂,就是一种线性的一问一答。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一眼就望到尽头。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教书疲劳厌倦,生活没有任何滋味可言。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怪象中走出来,那将是难以想象的。整合、聚焦是丁老师简约语文课堂的表征之一。丁老师以他一贯的解读文本的敏锐性,发现《乡愁》这首诗形式上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全诗四节,每一节的句式都非常相似。无疑,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掩藏在文字形式背后的是作者丰富深厚的情感。这是学生所无法体会到的。所以基于此,丁老师把诗歌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去朗读体会。
通过阅读,孩子们很快就感知到诗歌语言的回环复沓之美,诗歌内容所展现的时空的旷远和情谊的绵长。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和领悟都得益于教师智慧的教材整合。
接着,丁老师又把目光聚焦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上,同样,教师没有直接灌输强拉硬扯,而是以一个主问题撬动了学生思维的梗:“你觉得诗歌中哪里要读得特别慢?”学生很快再次跳入文本,思考辨识,感受到了诗人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这就为最后一节诗人情感高峰的家国情怀蓄势铺垫。问题和问题的设计也是环环相扣,丝丝入骨,真是妙哉!
另外,听说读写自然是我们语文承载的应然职责。对写作教学有着真知灼见的丁老师自然不会放过阅读的同时的练写。他依据文体——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还原诗人的情感现场,无疑这又向理解诗歌作者的情感迈进了一步。同时,这一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既让语用训练落到实处,又让学生找到了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密码,真是一箭双雕。
三、 余韵悠长的结课
众所周知,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注定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在课末,丁老师通过背景的补充,让孩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的确,作者是在他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所作,自然有他时代的烙印。那么,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意义何在?是不是也应该再赋予其以更丰富的内涵解读呢?我想,这或许就是丁老师最后一个朗读要求的设计目的吧。这样的结课也有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丁老师一直说,文体始终是他备课时所要特别关注的,必须依体而教。因此,纵观整堂课,我归纳了这样几个关键词:整合、聚焦、想象、表达、生活、层进。我也要带学生去读一篇现代诗,或许我在备课时也能从中借鉴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