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互联网界的第一把火是ofo。
出行强需求+互联网,这个模式被滴滴的成功验证后,自行车也顺势火起来了,满街的小黄小橙小蓝和小黄蓝。
看着地铁口满满的小黄车,不禁想起了当年的滴滴快的,也是这样一夜之间火了起来。尤其是前几天ofo D轮融资4.5亿美元的新闻,还是大名鼎鼎的DST领投,让人不禁要问: 为什么大佬们如此看好共享单车的模式?到底怎么盈利?
(一)千亿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是行业的天花板。国泰君安的报告认为,
共享单车是出行市场的“低端颠覆”,产业链千亿市场有待挖掘。目前我国共享单车需求量约1000万辆,蕴藏着281亿元的市场,加上上游的单车、车锁制造,以及下游的大数据、导流等增值服务领域,产业链价值可达近千亿规模。
千亿规模是什么概念呢?额,2016年双11当天阿里平台交易额1207亿。
(二)真需求or伪需求?
解决需求就是你为用户提供的价值。那么,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
我的观点是:短距离通勤,或者是最后三公里问题。
对于最后三公里和短距离通勤,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出租车,滴滴,公交,电动车,自己配置自行车,步行。出租车和滴滴价位偏高,公交价位低,但是时间成本高,自己配置自行车有沉没成本,步行时间成本高,综上所述,共享单车命中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
(三)时机成熟吗?
需求是真实的,并不能保证产品不会扑街。还需要要合适的商业土壤。
抛开无专用自行车道,或者即使有也被当做了停车位等城市基础设施不说,但是短短一周,就已经发现N种搭便车的方式:
第一类,损坏自行车本身,包括偷走车座,偷走轮胎,翘掉车锁,其他更多,欢迎补充。
第二类,将公用车辆通过各种方式占为己用。包括但不限于,划掉车牌号,拆掉车牌号,上私锁,等方式。
现在的商业环境,看起来并不友好。
(四)后续优化空间在哪里?
就产品本身而言,经过一周的使用体验,发现三个突出的急需后续优化的问题。
问题一:ofo的车锁是静态锁,一车一锁,只能依靠人流来降低免费使用的困境,且天然无系统优化空间。
问题二: 流程的节点设置不合理。最突出的一点是, 明明没有结束行程,但是仍然能被其他人扫码骑走。你能想象我就去买瓶水出来后发现小黄车木有了的心情吗。
问题三:不对等人流造成的分布问题。自行车和汽车不同,后者可通过调度实现资源的匹配,自行车难以自行解决分布的问题,难以提高效率。只能依靠集中搬运进行资源的调配。
(五)盈利模式是什么?
之前滴滴爆火的时候, 大家都在讨论到底靠什么盈利?共享单车亦如是, 很多人认为不盈利就不能提供长期价值。这是一个朴素的想法。同样,在讨论滴滴如何盈利时,我有一个做投资的大牛师兄也提供了一个朴素的想法:柳青比你高明多了吧?她能不想清楚怎么盈利然后就盲目扩张吗?我当时是无言以对的。
ofo也是,盈利模式会随着业务发展不断演进成熟。我们可以想到的有:利用广告提供导流服务,利用沉淀的押金进行短期投资。
从目前来看,共享单车鏖战正酣,我们吃瓜群众拭目以待。毕竟处在经济下行的周期,这样大手笔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