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下,遇到宽容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记得有个小朋友跟隔壁的小伙伴闹矛盾,因为一个玩具。闹得不可开交。然后家长过来“别那么小气嘛,大方一点。”可是明明错的是他““宽容一点,别闹啦~”宽容,是原谅别人的小过错。
原谅别人的小过错,小过错。而这个过错,怎么样叫做“小”就显得十分的考究,所以,宽容,首先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把宽容就单纯地就直接等价成原谅。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宰相叫娄师德,深得武则天赏识,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他弟弟外放做官的时候他对他弟弟说:“我现在得到陛下的赏识,已经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所以你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让。”他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你要能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在脸上自己干掉。”在这样的小事上,你个人境界到了这个地步,有如此广博的胸襟。原谅了,宽容了,自然是好的。但是,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有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假如你原谅了他,我们不会说你是一个宽容的人,我们说你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因为这种对底线的恪守,是绝对不能丢的。但是,在一些小事上,真的,要宽容一点,要学着去原谅别人,不要那么的计较得失。而你可以不计较得失到什么样的地步,能不能把这个程度控制的恰到其分,是宽容还是懦弱的退让。这些,就是人生的修行了,而且,往往是个人有个人独到见解的。
那么,宽容只是说,这种恰到其分的原谅吗?恐怕不是。宽容,在更进一步层次上来说,意味着包含。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没有对错的,有很多,由个人秉性决定的事情,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来衡量它们。没有人能说它们是对,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错。在这种时候,怎么办。是去要求别人跟着自己的剧本走,把别人同化,让他们带上自己的影子。还是说兼容这种不同,选择用一个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允许别人,在自己的想法之外,创生出他们的观点,容许别人,不选用我们的方法,而是他们自己发挥,只要不要违反道德,不要触犯法律,让他们采取他们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事。我觉得,这,也是宽容。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司马光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王安石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成为当朝宰相后,锐意改革,推行变法。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痛下杀手。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当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皇帝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王安石被罢官后,很多人就跳将出来,向皇帝告他的黑状。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正是因为两人都有一种宽容的态度,都互相允许对方跟自己有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做事方法。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段佳话。
那这些就是宽容的全部了吗?就是恰到其分的原谅和兼容不同的观点吗?恐怕也不尽然。在生活中,我们能遇到一些人,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按时完成各项计划,在学业上,也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的人真的让我们肃然起敬,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很棒,令人素然起敬。但是也只能这样严格的要求你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己所欲的,就该施于人吗?很明显,不该。这也是宽容,是一种放低标准,不要强求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到一百分,也不要对那些只能做到五十分,甚至三四十分的人感到不屑。因为,三十分四十分,又能怎么样呢,或许在给出了三十分的那个衡量标准下,不那么优秀,但那并不是盖棺定论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评价是以某一单方面能力的优劣来定性判断的。我们,要学着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是靠什么,来诠释自身的价值。
宽容,它让我们懂得原谅该原谅的人,它让我们向往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美好氛围,它让我们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并且极力的去试着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又怎么能说,它不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