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毛是家里人对芦苇的别称,有很多经济和药用价值。我对它有别样的情感,时间越久越浓烈。
芦苇发芽,乳白柔嫩,象婴儿的皮肤粉嫩粉赖,乳香四溢;芦苇吐穗,姹紫嫣红,象少女的头发一样婀娜多姿,朝气蓬勃;芦苇飘絮,展翅高飞,象游子一样四海为家,建功立业。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的青壮年劳力,在农忙双抢之余,成群结队外出做副业。当时最流行的是走村串户叫卖食盐,跋山涉水割芦毛。
依稀记得,七八岁徒步跟随父母,到20-30里的河堤渠道(三湖姑婆家)去割芦毛。第一次不知道芦毛长成啥样子,跟随次数多了就熟悉了。
看到父母飞快地割芦毛,我好奇地问:别人会不会不让我们割?父母笑一笑说:不会,这是野生的。叮嘱我不要乱跑,就在父母看到的地方玩。"哦",我应声点头。我也拿起镰刀去割,不小心手指头被叶子边缘划出一个血口子。我举着手指朝妈妈走去,妈妈从地上攥取一些尘土,放在出血处,吹了吹。然后说没事,过会就会好。我看见妈妈手有很多划伤口,问道:疼不疼?也学大人样,捏了一些土放在妈妈伤口处,吹了吹,说好了。只见妈妈会心地笑了,摸一摸我的头。
四五个小时的功夫,割了四大捆芦毛,爸妈一人两捆,走路挑回家,一路上皎洁的月光和我们做伴。第二天,将芦毛靠墙散开晒太阳,几天之后,芦叶和芦杆慢慢由青色变金黄色。
爸妈穿上自制的拦围裙,坐在椅子上,腿上放一块垫布。先找一些粗芦杆捆扎好作为支撑体,接着在支撑杆四周放带杆的芦毛,一个初制品出炉了。为了美观,还需要将芦杆紧紧缠绕,编成交叉的中国结。最后对芦毛扫帚适当修剪,一般修成燕尾形(由短到长错落有致排列)。积到一定的数量,爸爸会拿到集市上去买,很受人欢迎,往往抢购一空。扫帚做工如此精致,美仑美换,就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艺术品"。而别人做的比较粗糙,价格不但低,销量也差,于是同村人过来取经。
每次卖完芦毛扫帚,爸爸都会买些猪肉和鱼,改善家庭生活,一家人特别开心。我内心希望一年四季都有芦毛割,这样就有肉吃。
后记
后来,爸爸和姑夫骑自行车去收购废品(麻布袋、塑料袋)转卖给粮库、饲料加工厂,就没有去割芦毛编扫帚了。芦苇虽然纤弱,但非常有力量,能消灭敌人。小学语文课所学的《白洋淀》,淀中芦苇非常茂盛浓密,一望无垠。游击队员常常利用芦苇做掩护,袭击小日本鬼子。打的敌人魂飞丧胆,摸不着北。
2014年到中山工作,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看到芦毛就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更是摆拍、耍酷、捉迷藏、野外采风的好去处。可以想象一只兔子在草丛钻来钻去,芦杆左摇右摆,想去抓时,兔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你的内心是否赞叹,兔子面对危险,巧妙借助环境转危为安的机智。
一片芦苇丛,人至其中,心旷神怡,思绪飘散。工作也要像芦苇一样随意而安,保持定力,扎根基层,积极向上,绽开自己的美丽梦想,妆扮世界,实现人生价值。
《咏芦苇》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芦毛赞
你无所不在
高山上
小溪边
到处都有你纤弱的身影
形影孤单时
也要吐絮
奏响生命的赞歌
你相信
未来大有可为
白洋淀里
鬼子纷纷倒下
却从不声张
因为你
热爱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