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顺着别人想要的,不是为了迎合而扭曲,而是为了收获而沟通、理解、尊重。
在和谐中保持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不封闭自我,自我僵化。
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曾行至某小国,当时遍地饥荒,有银子也买不到任何食物。过不多日,又到了邻国,众人饿得头昏眼花之际,有市集可以买到食物.弟子颜回让众人休息,自告奋勇的忍饥做饭。当大锅饭将熟之际,饭香飘出,这时饿了多日的孔子,虽贵为圣人,也受不了饭香的诱惑,缓步走向厨房,想先弄碗饭来充饥。不料孔子走到厨房门口时,只见颜回掀起锅的盖子,看了一会,便伸手抓起一团饭来,匆匆塞入口中。孔子见到此景,又惊又怒。一向最疼爱的第子,竟做出这等行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学到的是——偷吃饭?肚子因为生气也就饱了一半,孔子懊恼的回到大堂,沉着脸生闷气。没多久,颜回双手捧着一碗香腾腾的白饭来孝敬恩师。
孔子气犹未消,正色到:“天地容你我存活其间,这饭不应先敬我,而要先拜谢天地才是。”颜回说:“不,这些饭无法敬天地,我已经吃过了。”这下孔子可逮到了机会,板着脸道:"你为何未敬天地及恩师,便自行偷吃饭?"颜回笑了笑:"是这样子的,我刚才掀开锅盖,想看饭煮熟了没有,正巧顶上大梁有老鼠窜过,落下一片不知是尘土还是老鼠屎的东西,正掉在锅里,我怕坏了整锅饭,赶忙一把抓起,又去舍不得那团饭粒,就顺手塞进嘴里……
至此孔子方大悟,原来不只心想之境未必正确,有时竟连亲眼所见之事,都有可能造成误解。于是欣然接过颜回的大碗,开始吃饭。
如果孔子一开始就给颜回完全下了定义,给自己打了死结,是不是会错过一颗纯良的心?当你被自己的想法束缚而又不肯像外界开门的时候,你什么也学不到,最后,连善良都会忘掉,只剩下廉价的抱怨。正是孔子与颜回积极有效的沟通,促成相互的理解与对世界的认同。
在和谐中发现和他人的差异(如三观)但仍保持尊重,不分裂,不因此而全盘否定共同之处。
哈·纪伯曾说过,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在沟通中发现与他人之间想法的不同是十分好的。一是你可以从别人独特的视角中窥探世界;二是你可以发现雷区,避免踩雷。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对方的喜好、所厌恶的东西。哪怕他所厌恶的、所喜爱的与你不同,也不要将此作为友谊结束的致命原因,以彰显自己的“爱憎分明”。事情不必要时,尊重对方;事情必要,触及底线时,渐行渐远就好。不要让恶念留在身边,也别让单纯擦肩而过。
理解、尊重,需要你不快人快语。毕竟,各人有各人的难处,有时候不说,就是给自己最大的保留。
而后,专注倾听,认真分析,学习你眼前的每一个人,坚定自己该有的正确信念,在人际中与缤纷世界共舞之时用自己的一腔好奇踏蹄世界,是很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