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的魅力,首先在其穿透力。往往一个简洁的理论框架,解释纷纭世事,令人耳目一新。经济学的魅力,还在其美感。John Nash半页证明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论文,将一个几乎复杂无比、无从下手的理论问题还原为数学上已有成熟解法的问题。
2.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教授在著名的城市经济学论文中论证了城市如何在生产的规模经济与交通拥堵的规模不经济之间权衡以实现最优规模。这篇论文的潜在意思是,城市的规模不是无限扩大的,当大到一定规模后就会由于大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广义的拥堵)而导致城市规模(人口)趋于稳定。在这个稳定的过程中,其他周边城市就可能逐渐扩大和发展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引发那些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与人口净流入增加的那些城市称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而这也是先前的城市“结构性短缺”所带来的机会。
3.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常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美国同学基础很一般,中国学生轻易能够应付的高级课程与经济学专业课程,美国同学似乎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但在后面几年多研究的时候,他们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很强。这跟美国本科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强调是分不开的。在通往博士学位的路上,我们必须及早意识到课程学分绩点与研究能力的弱相关性。在读博士期间,修课是接受知识,而博士,重要的是他们创造知识的能力,而这就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以及日后的论文发表了。
4.人们在决定做某件事时,经常需要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传染”,往往需要有多个源头激活。
5.权力不等于权威。权力是表面的,权威才是内心的。作为一个好老板,就是既要有权威,又有权力,两者结合,威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