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海江
那一年是1957年9月,我开始入本村(南西董)上学去念书,我正好8周岁。
当时,我们村里的小学校只有一名老师——赵连印老师,老家是隆尧县北和村人,已在我村小学教书多年了,与村里社员混得很熟。
赵老师的媳妇一直跟着他,开始住在学校里,后搬到了一村民家闲房里居住。那时候,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赵老师一人来上课。
我村的小学校址坐落在前街偏西,坐南朝北,校门口向北开,正冲一条南北大街。
全校就两个教室,一个教室有两个班,上半节课给一年级上课,下半节课给二年级上课,交叉进行。
不上课的年级就上自习课了,去完成老师刚给布置的作业。
赵老师五十多岁,中等个头,穿衣朴素,但他是一个对学生非常严厉的人,平时不苟言笑,所以学生都有点惧怕他,尤其是在上课时,发现谁在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或在做其它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轻则让你到教室外站墙根,重则用教鞭打你的掌心,被打学生往往都疼得咧着嘴,不敢吱声。
记得在我入学的第二年下半年,我刚进入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宋增录老师(隆尧县马头村人)。
这时,学校就有两个老师了。宋老师,二十来岁,稍高的个头,留着一头长发,白白净净的,一副年轻人具有的朝气向上的气势。宋老师经常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很让人喜欢。
上课时,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们都能听得懂。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从不体罚,而耐心说教,讲一些遵守课堂纪律的道理,所以,大家对宋老师也都非常尊敬,课堂上很少有人违犯纪律,都会认真听讲,课堂秩序井然。
就这样,同学们的学习认真劲也上来了,成绩都非常的好。长大了,才懂得,教书育人也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只有方法得当,就能事半功倍。
不知不觉就到了1960年至1962年了,就是三年困难时期降临到了人们的头上。
早在1958年村里就实行了入食堂吃大锅饭,当时,以小队为单位,成立了大食堂,每家每户都禁止做饭,都得去大食堂里吃饭。
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家里的大小铁锅都上交炼成铁了,所以,每顿饭必须去食堂吃去。
1958年到1959年这两年地里收成很不错,粮食充足,大家都吃得饱,到了1961年下半年,大食堂解散了,每家每户只好自己想法自家做饭,多靠挖野菜充饥。
在三年困难时期,学校的老师也是一样的,所供应的粮食也难按定量全部供应到位,要想不挨饿还要填补一些野菜和一些替代品来维持生计。
当时,大队部为照顾老师的吃饭,给学校老师分配了几块麻仁饼(用棉花籽榨油后的渣饼)。
麻仁饼很硬,吃前要用水泡软后才能煮着吃。一天下午一点钟光景,宋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拿着一块碗口大的麻仁饼对我说,今天下午我要到大霍校区开会去,你把这块麻仁饼用锤打碎后,放到碗里用水泡上就可以了。
宋老师走后,我立刻把那块麻仁饼用锤敲碎后,用水泡在了一个大碗里,完成了任务。
我知道这就是宋老师的晚饭了。看到泡在碗里的那块麻仁饼,就想起我在生产队的食堂也吃过这东西,虽然用大火煮的狠透了,但吃起来就是嚼不烂,难以下咽。那时候老师的生活也很苦,同样吃不饱饭。
在每年五月麦收季节里,为了做到颗粒归仓,学校老师带领我们去地里拾麦穗,最后把拾到的麦穗集中到一块送到生产队去。
每次出发前,宋老师都要给我们约法三章:到了地里后,一不能看井,二不能掉队,三不能相互打闹。
宋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关爱,至今还记在我的脑海中,宋老师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记得宋老师经常给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好了,今后才能坐火车、坐飞机,才能去很远的地方浏览和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长大后才知道这是老师给予我们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为改变生活增长才干。
由于当年一切都比较落后,村里那时也没有大喇叭,大队遇有什么事项需要宣传到家家户户时,就让我们这些小学生到房顶上来喊话传话告诉社员们。
首先村干部把所宣传的内容交给学校老师,由老师负责将宣传材料改编成精简句。
当时,宋老师就负责这个事。宋老师根据我们每个学生的家庭所住位置,以就近的原则将两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
确定好每个小组的房顶位置后,就给大家明确任务和注意事项。晚饭后,每个小组成员就按时来到自己的房顶位置上,等待从学校方向传来的声音。
没有喊话筒,我们就找报纸卷一个纸筒。
离学校最近的第一组在听到老师的指示后,就大声喊出老师传达的喊话内容,就对着第二组的方向重复喊响一次,第二组听到后就喊给第三组,就这样接着这一组喊给下一组,将宣传内容传遍村庄各个角落,以此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上级指示精神。
当时,我们能当上这样的宣传员也感到非常的荣幸,喊起话来非常卖力,声音大而洪亮,咬字清楚,得到了大队书记的表扬。这种宣传方式在那个时代很时兴,每个村都在实行。关于这些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牛海江,字:潮水,号:唐尧山人。男,生于1948年2月,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毕业于邢台师范学校(现邢台学院)。本人一直工作在企业单位,从事文秘和宣传工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聘任为《邢台日报》通讯员,积极为报社及省级广播电台编写输送多篇通讯文稿,因在当时工作成绩斐然,于1975年被邢台市委宣传部授予“1974年度模范通讯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