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中美经贸5000亿美金,在中国看来,你情我愿,又不是强买强卖。而且,我们拿到的利润很低,例如iphone的生产为例,元器件成本经过业内人士拆解,总成本在1000元左右,但在国内的售价,最低在5000元左右。而给到中国代工厂的利润大概50元左右。我们认为,我们没有赚到钱。在美国人看来。他们亏了,因为就业机会被中国抢走了。因此,在国家层面,不停的磋商,直至达成了中美经贸一阶段的协议,相信,这个谈判还会继续。
对策是什么,就是大家在不同的基础上,找到共识,达成共识。人是社会化动物,同时也在制造社会化的事实。当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怎么办?
《大学》中说得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但是,起点是什么,是知止。如同真理,在进一步就是谬误一样,需要在共同的框架下,各自拿走各自应该拿的部分。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过去对中国的印象中,你采取各种手段来遏制中国,真的很有效吗?不见得。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晚清时代的中国,农业化对工业化的差距巨大,制度层面的差异巨大。但是,现在是工业化对工业化,并且,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在世界的贡献度上超过20%。不是你说要isolate就行的。事实,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也需要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去找准自身的定位。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事故,一位父亲将14岁的孩子打残了。为何,因为孩子出在青春期,早恋,父母好说歹说,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一怒之下,这位父亲将孩子家门,父女之间发生了剧烈冲突,父亲暴怒之下,拿起棍子就打,一棍子打在了孩子的脊柱上,从此,孩子瘫痪,这个家庭将面临怎么样的未来,确实可想而知。
作为对照,我们再看另外一位父亲的做法,也就是银河辅导班里面,邓超和儿子的故事,儿子因为父亲设计大桥垮塌,父亲进了监狱,受不了压力,自暴自弃。邓超的做法,不是说教,而是带着孩子请假10天,去了名山大川,著名高校,让他见识了世界的博大,山川的壮美。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儿子从叛逆的垫底,走向了逆袭之路,一路升级打怪,到了最后,从学校的弃子到了学校的骄傲,甚至成为了宇航员。
两个故事对比来看,结局迥异,核心是什么,是是否找到了认清了现实,找到了共识。
在前一个故事中,父亲眼中,我是大人,你是孩子,我要管你。你挑战我的秩序底线,我就严厉镇压。
在后一个故事中,父子关系是朋友,是平等关系,我用行万里路,开阔你的眼界,看到更大的世界,用引导的方式,找到人生的意义。
认知需要进步,认识需要深入,看清自我,看清关系,更新认知,找到更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