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智伯作为四大家族之首,如果直接向三家要地这个名义上是说不通的,凭什么另外三家要给你地?给地不是给智伯的,如果是给智伯的,名不正言不顺,给谁呢?以什么名义要呢?
解读:要地要想法想策略,要让其他三家独立起来,不能联合起来,先找关系好的。要地若处理不当,让三家报团了,会一起对付你。
(启示:1、康子欲弗于,“欲”心中的想法,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没有表现出来。遇见大事的时候,不要着急做决定。2、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背负骂名,要在道德上获得支持,理由名正言顺! 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知道目的,我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传达A 强大晋国,需要充实工地。隐藏B削弱三家势力。)
文【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解读:智伯先向韩要地是开端,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听从割地,白白得了封地;不从就是抗旨,直接灭了他。
(启示:被侵犯利益时,直接表现不满者实属正常,有城府的人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人要小心)重点关注对象,不能小觑。“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事出反常必有妖!)
文【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解读:韩已经给了封地,到了魏,必须要给了不给不好看。前车之鉴,六卿变为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启示:逆来顺受,比如疫情武汉捐款:老大自己先表率! 中层不好意思不捐。)
文【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站在智伯的角度解读:
智伯要赵最肥沃的地方,赵肯定不给,智伯故意让他不给,协同让另外两家攻打他。
站在赵的角度解读:
赵不给封地的原因:1、有恩怨在心,2、父亲之前嘱咐如有危难,晋阳作为归宿。
(启示:工作中领导想办你,会故意给你安排你无法完成的任务,借此除掉你。)
文【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解读:襄子知道自己要去哪?还故意问?是为了考验底下人
1、看心坏不坏?带不带偏我?忠心与我?
2、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点水平。
文中两问两答,赵给下属讲的非常清楚明白;赵是信得过他的,可能还有想提拔他的意思。
(启示:1、选晋阳,国家看重的是民心所向,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国家要想攘外,最坚固的堡垒是内在的。孔子曰:“民无信则不立”。2、智氏对长子城邯郸城与晋阳手段不同。仁义礼智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思维拓展:
1、任章,段规对智伯有一个判断,说我们要给他地,为什么给他?给他之后他的反应是什么?段规和任章对智伯是非常了解的。
启迪我们平时对于一些重要人物,我们要学会对他的一言一行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察言观色。
我们不是去了解无关紧要的人物,要了解跟我们利益相关的,这些人物的心理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要从事上判断,哪件事?不能靠感觉。
2、在逆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在顺风顺水时保持不迷茫。时刻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