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假期,天气昏沉。窗外,偶下起了零星小雨。微风拂来,透着冰凉的气息!
我,依靠窗前,手棒一书,名叫:《奶蜜盐》,细细品味!
在书中,张老师提到:“他这些年在中国的学校做研究,发现在中国教育里存在一个现象,他称之为‘学业枯竭现象’。”
他在下面对这个现象的详细解答,我归结为:孩子在不同的学龄阶段(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为了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成绩以牺牲自个应有的睡眠时间来换取。而,这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因为,文中所说的,不正是曾经的那个自己嘛?
在读书那个时期,特别是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这些年,我现在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到底是如何“熬”过来的?
那会,为了考试成绩能够更高一点,我不得不拼了命似的,海量地做试题,复习以前的错题集本,经常做到凌晨一点的,第二天很早就起来,继续上课!
因为,就是怕被后面的同学赶上,自己也可以追上前面一位同学。这样子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和嘉奖,在班级的“地位”会提升不少!
在那会,我的世界里,成绩好就意味着可以拥有美好的一切的开始。
尤其是当自己在试卷上答对了,全班乃至全年级都没几个人答对的题的而被老师公开表扬的时候,自己就会更加飘飘然了!
我那会真的天真的以为:“这么难的题,都能被自己答对,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我能做不到的?”而在下一次考试中,自己因为生病应试,而考得不如意的时候,自己也会闷闷不乐,埋冤自己怎么这时候生病……
以后要是在很重要的考试上失利,那该如何是好呢?我曾一度陷入恐慌与焦虑中,久久不能走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读的书,都不过只是为了成绩而读书,甚至是被带上了家里赋予的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枷锁”。而自己当也认为:成绩好了,就等于学业优异,就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让家里人过上好的生活!
而对于能力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等,这些在成绩面前,统统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我认为都可以被忽略!
曾听过一句话: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成绩好就等于可以拥有美好一切的开始的观念,曾一度扎根于我的脑海里,左右着我的生活!
所幸,现在我早已摆脱了它的“魔爪”,回归到生命的本真,自己能力的培养上!
现在投身于家庭教育,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生活里,去救赎更多如曾经的那个自己为了成绩而牺牲掉很多的自己应有童年的乐趣,更加不愿意看到像那位留美博士,毕业后回国杀掉自己的家人的悲剧的重演……
成绩好,等于拥有美好一切的开始。这个“魔咒”曾一度支配着我的童年。在应试教育下,孕育着类似的“魔咒”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窗外的雨,还是不停地滴答作响地下着,仿佛它们听懂了,我的意思,正在给予我强烈的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