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dì xuán huáng,
天地玄黄,
yǔ zhòu hóng huāng 。
宇宙洪荒。
意译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注释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接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洪”本义就是大水,“荒”字的本义是草木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品读
这开篇第一句就是写的天地、宇宙。
但是我们不能单单从字面上理解天是蓝黑色的,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广阔无边。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么我们真的是对不住周兴嗣老先生一夜白了的青丝。
其实这是古人对远古时期开天辟地,宇宙诞生的一种想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玄黄”四字语出《易经》。
《易经.坤》里说“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做了“天地玄黄”。
这里的“天地”既包括物理学上的意义又包含哲学上的意义。
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一种混沌状态,就是现代物理学上说的大爆炸之前的一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
直到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
所以,《易经》里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幼学琼林》中说:“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这就是物理学里的天地,是物质世界的天地,也就是物质世界。
“天地”之说还有其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比如道家的天,儒家的天,宗教的天各有各的含义。是存在于精神层面和信仰里的。就像我们常说的“我的天啊!”这里的“天”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老天爷”吧,是上帝,是“万物之母”,是“道”,是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为什么天玄地黄呢?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对宇宙来源是避而不谈的,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道家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也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天道高远,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
黄河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一路流经下来,同时带来的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这块平原就是中华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是黄的,农作物的颜色也是黄的,所以称为“地黄”。
从颜色上看,天是玄色,是冷色调的,因而它奇幻飘渺,高不可攀,高处不胜寒;而地是黄色,是暖色调,只有温暖的大地,才能生长养和哺育万物,所以中国人把大地尊称为“母亲”。
“宇宙洪荒”四字出自《淮南子》和《法言》。
先说一下“宇宙”二字。
刘安在《淮南子.齐俗》里说:“往古来今为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四方上下谓之宇”,是空间的概念;“往古来今为之宙”是时间的概念。所以,“宇宙”二字,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时空”的观念。
今天我们所说的“宇宙”一词,只有物理的太空、天空含义,只有“宇”的概念,并没有设计“宙”的概念。
我们可以理解为“宇”是三维空间,只含有长宽高三个变量参数,人类可以在三维空间认识、改变物质结构,但对时间却无可奈何,无法超越生死,因为时间是常量,改变不了。
但是,一旦进入多维空间,时间成为了变量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就像人们做梦的时候,就相当于进入了多维空间,在这里时间可以任意拉长,也可以任意缩短,可以回到过去,可以穿越到未来。
其实,古人对于多维空间的想象的故事有很多,如“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例子太多了。
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王质烂柯”的故事。
传说在西晋时有个叫王质的青年农民,一次上山打柴,来到洞口。王质胆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说洞里有仙人,我何不进去看个究竟?
因洞口很小,只能通过一个人,洞深三丈余,宽余高各丈许。王质刚进洞中什么也看不见。顷刻之间,洞顶好像透进来光线,只见两个小孩正在下围棋。
王质素好下棋,被两位小孩精湛的棋艺一下子给吸引住了。两位小孩好像未发现有人进洞似的,边下棋边吃大枣,有时也顺手把枣递给王质吃。
看完一局棋后,小孩对王质说:“你也该回家了。”王质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经烂朽,只剩下铁斧了。
王质回到村里,怎么一个人也不认识了,向村里人询问起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们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
可见在不同的空间维度,时间是不一样。
今天,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像以前车马慢,人总是比较悠闲,而现在天天忙忙碌碌,压力山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空间相对缩小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去几个小时就到了。便利的交通缩小了空间,那么时间就相对缩短了。
这些不仅是人的主观感觉,而是有科学论证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
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三维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30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
超过光速,时间就逆向运动了,这就是科幻文学里称之为“时光隧道”。也是当今小说里大行其道的“穿越”故事的“理论来源”。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
西汉的杨雄,在他著的《法言》里面说过“洪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
“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早期洪水,“荒”字的本义是草木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所以,两部经典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一句话。
《千字文》开篇八个字,就是一个恢宏的场面,天地宇宙,包含了古人对于开天辟地,宇宙形成的充分想象,而且引经据典,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无一不精,无一不晓,也使得《千字文》能够流传千古。
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熟睡了一万八千年 。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乌漆嘛黑,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注:部分知识来自网络综合,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