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孩子一直是比较放手的,这一半是天性所致,我特别不喜欢操心。另一半也是环境所致,因为家里有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我在孩子一岁后重新开始上班,即使有心,可是两年没有走出家门,再重新开始走上社会,外面的世界已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对孩子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孩子就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开始成长。奶奶特别用心,农村的老人,没有工资,没有社保,养老唯一的依靠就是靠孩子,作为奶奶她可能想:只有你们离不开我,我才有存在的价值,我有存在的价值你们才可能赡养我。我揣测可能是这样的想的,所以奶奶对孩子事无巨细事事亲历亲为,孩子被养得懒散而惰性。作为妈妈的我对这样照顾孩子的观念甚不认同。但是老人的想法你又一下子无从改变,在家因为孩子养育问题的争执,已经影响到了我们两代人的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夫妻关系。
为了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自己只有先舍弃了对孩子的管理权,先把外面焦头烂额的社会关系理清,必须有了经济基础才能有话语权。记得,自己做得事情只有一件事,就是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那时手机还没有这样智能。自己把市场上能够找到的讲故事的录音磁带都买回来,一遍一遍的放给孩子听,这样做得结果是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参加幼儿园的竞赛项目,得到过两次“故事大王”的奖励。这是我记得为数不多的奖励。因为孩子极少参加比赛,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报过几个课外班都因为身体不是很强壮而半途而废了。
幼儿阶段除了孩子生病的时候关注比较多以外,平日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管得就相对来说就少一点。因为观念确实相差太大了。在小学阶段还问题不大,小学就在本小区内,环境熟悉,课业内容简单,下学以后同学们一起游戏,没有课外班,成绩还算好,这样就游过了小学阶段。初中选择了一所重点中学。学校不仅学习抓得紧,各种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安排的紧凑扎实。孩子突然面临这样多而杂,需要整合和效率的学习生活,很是紧张,虽然一开始学习还没有一下子溃不成军,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效果开始显现。孩子的学习与教育成了每日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