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是借别人的书,所以总是想把自己想要记的东西记下来,害怕这本书还了之后,也把看书的印象还给了别人。做一些笔记,随后翻起来,还是能找到自己读过的蛛丝马迹。把感受最深的记下来,再次翻阅时,还当作是看了这本书。
继续接着说吧。因为我对佛道比较感兴趣,对闭关、辟谷很感兴趣,曾一度想试一试。到现在,还没有试。等到暑假的时候也试一试吧,想体验那种感觉。
在《苹果的味道》一文中,一人认为出家什么的,只是形式,真的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想信佛就信好了,谁说上班就不能信了,谁说非得庙里才能清心寡欲了。
他第一次体验与世隔绝四天,什么都不干,在家里呆着,不看书报和杂志,不做任何事情没有交流,喝了喝水,饿了吃没有任何调味的馒头,困了睡,如果可能的话不穿衣服,尽可能与现代文明断绝一切联系,什么都不做,躺着站着溜达怎么都成,随便。下面摘录他的话。
“最开始脑子开始想起一些原来想不起来的事情。前48个小时是最难熬的,因为无所事事却又平静不下来。快到48个小时的时候,马上觉得有些事情似乎很有意思,但是后来困了就睡了。醒了之后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了,我体会到感觉的存在太真实了,不是似是而非的那种。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的各种感官被所带来的信仰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就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直接反馈给自己。每当留意一个人的时候,感觉的触觉就会先出动,哪怕只是一个陌生的路人。事实上,自我封闭48个小时后,我会一直玩味感觉的存在,。因为平时的色香味等一下吃得太久了,我觉得毕竟这是一个庞杂混乱的世界,能清晰的意识到感觉的存在很不容易,或者说很容易只是很少有人去做。”
“一般在闭关四五天之后感觉也会被淡化了,因为接触不到陌生的东西,后面的阶段很有可能会超越感觉,之所以说有可能,是我不确定在那之后是什么,我暂且定义为精神的存在吧,感觉之后浮现出来的就是精神,隐约感受到精神的存在还是有意义的,具体是什么我很难表达清楚,说流行的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住这就是有了很多原来没有的认识,而且我说的这个认识可以包括所有我把记忆中的一切都翻腾出来,挨个捋了一遍就明白了,看不透的事情有点透了,讲不清的事情想通了,有这个状态也和谐了,大概就是这样。那种状态会很有意思,也许是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观念也已经淡薄了,这个特别明显。 ”
“还有一点可能与运动量小有关,体会到体会自我精神状态的时候,一天就吃一点,不容易饿。”
“每次闭关我都会刻意准备一个苹果作为重新回来的开始。 ”
“当我准备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了,一会儿试探似的咬下去。我猜多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通过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地在嘴里散开,味道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的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泳,由于味道跟冲击波一样传向最终的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冲向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的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精神感官同意,这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这种吃苹果的感觉是我羡慕的,在我读完这篇文之后,我吃饭的速度放慢了一点,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我渴望感受每一粒饭在味蕾中舒展的感觉。
渴望静下来,渴望慢下来,渴望有一天体验不到时光的变更,渴望不被色香味触法所蒙蔽,也许那是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