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著名的杰弗逊纪念堂,在建成后不久,墙面便出现了裂纹,一如我们见过的违章建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吃瓜群众看来,大多会怀疑建筑商偷工减料做的豆腐渣工程,抑或者是联邦政府的腐败引起的。
最初的调查中,专家认为元凶是酸雨,但进一步调查发现,是清洁工人冲洗墙壁的清洁剂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那么,该清洁公司对墙壁的裂纹负责任吗?
经过层层深入地调查,发现这起事故的本质是“大厦开着窗户引发了墙体裂纹”,解决方案是关闭窗户,就这么简单。
为何事情的真相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呢?为何通常的经验不靠谱呢?炒股的人会发现,有时候明明看到股票涨了,依然不能买,这是为何呢?
人的思维天生极易流于表面来思考事物。我们通常根据个人经验和他人统计的数据做出判断,逐渐形成“浅思考”的思维模式,容易浅尝辄止,而未深入事物的底层逻辑,这样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蒙骗,做出错误判断。
这就像有一群人闲着没事干时,聚到一起聊天,聊得多了,对一些事情就形成了相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在局外人眼中则十分荒唐可笑。
权威论和经验论一样,很容易让人们得出某种观点时觉得自己已经思考过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问题的表面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思想的底层。
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浅思考”水火不容的,就是“深度思考”了。深度思考是看透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做出正确决定的思维能力。它能够排除掉80%的次要信息,找到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的内在逻辑,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
事实上,伟大人物大都是深度思考的大师。我们与大人物之间,差得就是深度思考力,而深度思考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萧亮通过《深度思考》一书,为我们提出了“六步养成法”。
一.为何要进行深度思考
在职场上,面对自己的老板,很多投机取巧的人会用冗杂、无意义的内容把自己的工作汇报填得满满当当,显得自己功绩卓越。有经验的领导,能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分辨出哪些是属下真实的工作成果。
理财顾问提供给我们一摞厚厚的资料,其中有太多都是无意义的。面对合同文件以及资料时,只有懂得提取重要信息,才不至于被人骗走钱财。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上千上万条,能从中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并把不需要的信息拒之门外,变得非常重要。
获取信息的效率,决定着你能否在机会到来时抓住它的尾巴。
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有个名人想找私教健身,一年里她找过6位教练。每位教练在给她上课之初都会询问她究竟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
于是,前5位教练给出的策略都是与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无几的健身策略:先减脂后塑形。
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告诉她方案:
“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并不仅仅是瘦,不是那种纸片人的瘦。
相反,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有三个显著要素,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
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曲线感与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拥有维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减脂之后,着重完成这四处肌群的强化训练。”
最后第6位健身教练得到了这份工作。这就是典型的深度思考带来的好处。
马克·吐温说:“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当真理还正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能走遍半个世界。”
二.深度思考的核心思维模式是什么
萧亮告诉我们,深度思考的核心思维模式就是: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反馈六个步骤。
1. 定义
平时我们接触最多的如理财、保险、房子这些产品的信息,大都是“美丽动人”的。业务员会给出各式各样的逻辑分析,来证明这些产品有多么划算。其实大部分信息都是为了诱导你做出选择,其本身并没有价值。
在做出决定前,起关键作用的是如何定义“保险之于自己的意义”,最关键的信息常常是你没有考虑到的自身条件和抗风险能力。
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时首先要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以方便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精确地定义事物是这个世界上99%的人都无法做到的,人们更善于用马后炮来自我掩饰。人们大多有着过分自信、迷信权威和从众心态,而在需要定义一个问题时又变得极其懒惰。因为人类有偷懒的天性。
信息,可以说,没有一个确定的Yes,就是完全的NO。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要模棱两可,一定要100%的精确。
萧亮认为,定义是养成深度思考的第一步骤。定义信息,严格遵循二八法则。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无用的80%信息。海水退去才能看到谁没有穿裤衩。那些与需要不匹配的、缺乏时效性的、具有欺骗性的信息都要剔除掉。
2. 抽离
前段时间,我参与房子装修项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习惯了在旧房子用旧家具,他们舍不得换新家具,要是有人谈起更换家具时,他们大多会说“用了很多年了,不舍得扔掉”。
可是,一旦换了新房子,大部分人都会买入全套的新家具,把原来的旧家具统统扔掉。
其实作为房子的主人,不论住在哪栋房子里,对家具的价值都应该单独衡量,而不是把家具的价值与房子混为一谈。
抽离之所以让人痛苦,是因为人的本性习惯了填充,哪怕填充的是思维垃圾。
抽离,就是学会清空大脑内的思维垃圾,抹掉旧的思路,跳出常规的思维习惯,建立一条全新的路径。这将意味着人们要对大脑进行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3. 辨别
任何事物都有它外在的表象,有时表面问题遮挡住了我们的眼睛,导致真正的问题无法被我们察觉。
辨别的第一步是分解与剔除无关信息,厘清问题的主线;第二步是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一条最直接的路径。
二战结束时,许多美国士兵从英国回到美国。一位美国士兵太太担心自己的丈夫在英国留下“风流债”,高价请人调查。
三个月后,侦探告诉她结果是她丈夫没有风流债。夫人要侦探提供证据证明信息的准确性。
侦探说他每天请人打电话到邮局,询问有没有她丈夫来自英国的邮件就行了。在20世纪40年代,信息没现在发达,只能通过邮件。过程就是这么简单。
那些看起来复杂、繁多的信息,其本质往往很简单,也许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环境与问题复杂性的高估,人们很容易想得复杂,降低了我们的思考效率。
4. 筛选
有很多人自以为找到了人生目标,以为拥有的东西就是自己想要的。如何通过筛选信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筛选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工作。在大数据时代,思考已变得越来越无趣。不用动脑子,只需喝着咖啡,瞪着眼睛,化身成一个接收器坐在沙发上就行了。庞大的智能化筛选,已经替我们选出了看上去不错的答案。
对思考来说,安逸是真正的“毒品”,会让人们变成家里那条“宠物狗”,连受伤的兔子都逮不到,只能捡死去的猎物。思考浅尝辄止,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
“条条大路通罗马”,时刻记住罗马才是自己的目标,至于其他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在筛选过程中,时刻记住自己最初的目标,坚定思路,不偏移,就比别人更快地获得成果。
顶级思考高手比一般人强大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思考术,而是他选择方向的能力:筛选“想要的”,称量“所值”的。
5. 设计
10个人里有9个人对决策存有误解,以为思考了的就是正确的决策,其实这是双重谬论。决策不是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是做出最接近正确的决定。
就好比,原本打算吃碗面管饱解决饥饿问题,却找了家上档餐馆,豪吃豪喝一样。
思考和正确决策之间,有时就隔着一层薄纱,但有时却比牛郎和织女之间的距离还要远。距离不是取决于眼光,而是取决于内在的认知。一种是情绪化的思考,一种是理性的思考。
思考、决策和行为的目的是优化“价值交换”,而非本能的宣泄。萧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决策的“新视角”——归纳和思维导图。
6. 反馈
我们之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是因为接收不到反射回来的“目光”,与看不清现实有关。
思考的反馈、修正与调整是一个人不断加深对自己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向外界学习的过程。一万个精妙的想法,比不上一个用行动校验的做法。思维方式是否有效,需要在行动中用结果去验证和修正。
三、刻意练习,培养深度思考力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顶级的思考高手之所以顶级,并不是因为他们比你努力,而是他们比你更懂得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比你更理解这个社会的基本逻辑。他们处理问题时能够返璞归真、化繁为简。
在书中,萧亮给我们培养深度思考提供了100个方法。通过刻意练习,你也能拥有深度思考力。
如果你能拥有深度思考力,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思维跃迁,让自己对事物有更好的思考,切实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实现人生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