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中段。北纬22°51'~23°59',东经101°08'~102°04'。从昆明坐汽车南行270公里,即到墨江县城。
墨江金厂金矿位于县城北东大约20公里的联珠镇癸能坤勇界内,与元江县大、小班碧、小腊石、马护洞相邻。墨江史称“他郎”,墨江金矿也称“坤勇金厂”。墨江金矿100多年来,民采时断时续,老洞遍野。咸丰、同治年间最盛,成为云南七大金厂之一。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发掘时,从朱翊均陵墓的陪葬物品中就发现其中的金锭铸有“他郎”二字的情况看,墨江金矿明代就已经开采的史料已经得到证实。
墨江金厂金矿,我还从没真正去读懂一座大小适中、语言畅通无阻的矿山——它没有小到一览无遗,没有大到认识脚步难以企及;我跟它语言文化相通,可以往内部了解更深——像读一本书一样,去理解它的存在方式,而不只是攫取金子的存在。
据载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墨江金矿开采盛极一时,后因兵燹停办。同治十三年又试办,次年(1875)二月奉批拟照银厂例,每出金1两抽正课金一钱,撒金3分。光绪元年増定新章,按火房上中下每所上等者征9钱,中等6钱,下等3钱。光绪十年(1884)给厂练每月食银1.6两,二十一年征收正课银50两。
民国二十三年(1934)庾晋候在墨江设坤勇金矿有限公司,集资开采金矿,规模较大,贸易日盛,厂情渐旺。因地层倾斜,矿脉多数埋藏于地下,很难开采,历来开矿者多在地表掘发槽(坑)探矿,采矿方法多用平槽(坑)、陡推、吊井三种,富矿含金成分有达1~5%,普通矿石含量亦在万分之一以上。选矿亦用碓春砂以摇床分金,再用水银捡取金末,盛于布内扭成颗状,再用炉炼即成砂金,可直接出售。
今天我感觉自己正在翻开墨江金厂金矿这本无限延展的活页书。开篇就调动了所有感官:金山在外面等着我们,然后我被整个泡进云雾和森林植物园的山中,路旁草木繁盛。来接我们的小车司机指着路边的山说:“外地的人看到这里的山都觉得看不出有什么特异之处,我们这里的山和别处的山没啥差别,毫无峰岩的险峻,古木的繁茂,花树的珍奇……。我常跟游客说,墨江的山里有宝。”
公路已到尽头,我们下车,清晨天气十分凉爽。走在进矿山的小路上,突然听到了一阵“喀啦喀啦”的声音。我好奇极了,循着声音的源头,发现一棵大树旁,有两个黑乎乎、毛茸茸的东西,竟然是小松鼠!这两只小松鼠很机灵,突然发觉有人靠近,吓坏了,一把抱起身边的榛子,敏捷的爬上树冠,再轻巧从这棵树跳到那一棵树,紧张地、警觉地看着底下的人们,不一会儿就跑进密林深处了。整个过程仿佛行云流水,动作一气呵成,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大约走了半小时来到矿山。墨江金厂金矿从1945年至70年代初处于停采,仅有下游河中少数摇床淘金。1975年国家311地质队在普查镍矿的坑道、井下工程中意外发现金矿成矿带,引起重视并把镍矿勘查重点转为金矿勘查……
墨江金矿区北起银渣坡,南至锅底塘子,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0.5~1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
1976年墨江金矿经国务院冶金部批准,1978年建100吨/日处理小选厂,开始生产金精矿,1983年成立墨江黄金公司。其中1982~1985年连续四年保持了万两黄金生产企业,86年荣获国家冶金部颁发的“金杯奖”。1989年开始冶炼黄金,结束了卖矿石的历史。1990年经思茅行署(现普洱市)计经委批准引进内蒙古红花沟选矿生产工艺,将100吨/日处理生产线改扩为200吨日选厂。次年4月1日,该生产线竣工投产。以后在此生产线上逐年改扩建,最终形成500吨/日处理矿石的生产线。但因井下高品位矿石量的减少,该生产线建成后一直没有满负荷运行。
随着矿山井下原生矿的减少,地表氧化矿处理量的增大和科技的进步,原浮选生产工艺改为池浸——堆浸——山谷堆浸到大规模山头平地堆浸。堆浸工艺技术的提高,使大量低品位(原边际品位为2.5克/吨,現可将0.3克/吨以上低品位矿石直接堆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墨江县连续数年保持了产金万两县的美誉。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成为墨江财政支柱。
墨江春天清晨,矿山像刚刚梳妆过,透着一股清馨的气息,但这绝不是脂粉的浓烈的香味,是一种泥土和着青枝绿叶,还好有花的淡淡的、刚好感觉得到的芬芳。这气息使你由不得要深深地呼吸,巴不得把五脏六腑都沉浸在晨岚之中。身边的一位小朋友头天夜间,由于急于要看金山,激动得没有睡好,现在留连在金山柔长的手臂一般的小路上,它的气息是这样的真切、清新、鲜美,一切的疲惫和困倦,不知什么时候,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的,只是舒坦、惬意、兴奋和舌尖上的一种似甜非甜的味儿。这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我们打算从矿区银渣坡傍边的小路走起,纵贯四十八两山,老金牛山、烂山、滴水坎和猫鼻梁子的山脊。
踏过头花已谢的高山灌木丛带,走近矿山金矿脉群的集大成体:烂山——老金牛山矿脉群。远远望去,挖开的山体象伤疤一样散布在矿山上,土壤、岩石由植被粗略隔开。
“由北往南有许多矿脉群。”向导说。我抬头去数,矿体遥不可见只得以身试山。依旧是手脚并用地攀爬,不论方向,只管往高处去。脚底下的岩石十分扎实,蛮力翻上就是,越往上,不老实的小石头开始松动,不注意,滑跌、崴脚常在此发生,于是每一步都要先踩实再向前,也要看准石头的高度量力而跨,以免失足。
整个山脉的最高点在烂山、滴水坎,此地段海拔高程为2000多米,向北西和南东方向在四十八两山和猫鼻梁子分别降为1800~1900m的山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