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读名著需要被迫着去完成的时代。
诸多的文学名著被列入了“初中必读书目”“高中必读书目”,然而很多书中所描述的峥嵘岁月,却很难让人理解,尤其是对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的今天来说,可选择的作品众多,名著更成为了“艰涩难懂”的代名词。
甚至有的朋友会问,真不知道名著的标准是什么,真没有觉得那些世界名著有什么好读的地方。
我的解释是,太多的人看书,看的是情节的热闹与否,而名著给人的却是一种情怀,一个“情节”,一个“情怀”,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就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讲,我自以为在过了高考这样的坎儿后,再不会回来读这样的作品,它的意识形态过于严重,严重到很小的时候会对其有一定的反感,像乔治·奥维尔的《动物农场》和《1984》一样,如果你不喜欢此类主题的书,那就很难能深入进去去研读,毕竟其中有态度的政治色彩,然而最近的重读,却有了别样的收获。
《钢铁》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其中一段文字: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即便是在读了很多年后,仍旧还记得当时的课本上这句话的澎湃激昂。然而男主人翁在书中的表现,更能说明这句话的意义。也是在这次重读中,我才发现,书中的男主人翁,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出来的人物,也就是说,这本书,相当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纪传体式著作。著作的背景是俄国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后又进入了建设时期的过程。一战中,沙俄被资产阶级力量推翻,而后资产阶级建立的政权又被布尔什维克推翻,为了保证国内秩序稳定和生产的发展,列宁决定以暂时妥协的形式退出一战,专心做好国内工作,然而国内白匪盛行,新生的政权又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最终安定了下来,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有了这样的历史知识做铺垫,并将其和中国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后又进入了新中国的建设时期这一过程做对比,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书中困难的现实,主人翁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甘愿付出自己的健康和青春的大无畏精神。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保尔·柯察金是个傻瓜,因为一个国家那么大,要做的事很多,要救的人也很多,一个人是做不了多少的。然而被我们忽视的,如果一项事情的胜利是一座堡垒的话,每个人的作为都将是组成这座堡垒的一块砖,没有个体的添砖加瓦,怎会有堡垒的高大恢弘。
当一代人激情澎湃的经历成为了历史,当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往事,或许有很多人把这样的故事视作笑谈,甚至开始返身过来嘲笑这样的峥嵘岁月的时候,我觉得,更应该去思考的,是那段岁月中在熊熊燃烧的锅炉前那一张张笑容满面,眼神坚毅的脸,是他们的激情托起了现如今的美好时代。我们在这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在历史喧嚣平静下来的尘埃中,认真的反思自己,在内心的深处,是否还保留着那份激情,那份早年不忘初心的目标和畅想——
感谢你的阅读,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