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缘缘堂随笔后感

翻开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仿佛推开一扇通向纯净世界的门。这位集画家与作家于一身的智者,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本真面貌,他的文字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简单中透出深邃的人生况味,令人读罢如品清茗,回甘悠长。

丰子恺对孩童世界的珍视,构成了随笔中最动人的篇章。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四岁的瞻瞻天真地将“逃难”理解为全家坐汽车、看大轮船的欢乐旅程。孩子的眼睛如一把神奇的剪刀,“剪开了成人世界因果交织的巨网”,暴露出事物最本真的模样——“剪网”的智慧正在于此。这种童真视角不仅是丰子恺观察世界的明镜,更是他对抗世事沧桑的精神源泉。当他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悲喜交集地告别女儿的童年时,那复杂心绪映照出每个生命必经的蜕变之痛,令人掩卷长思。

“缘缘堂”三字是弘一法师所赐,这座江南居所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成为丰子恺灵魂的栖息地。他用深情笔墨描摹堂前良田、家人围坐的温馨场景,将砖瓦梁柱浸染成精神图腾。当日寇炮火将缘缘堂夷为平地,他椎心泣血写下的《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还我缘缘堂》,字字如刃,“在悲愤中迸发出不屈的民族气节”。更可贵的是,他化悲痛为力量,在流亡途中践行“以笔为刃”的誓言——编绘《漫画日本侵华史》,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侵略者的暴行。

丰子恺的生活哲学在秋冬之思中臻于圆融。他感悟三十岁后心境与秋日相契,在“死的灵气”中参悟生的庄严:“春的生荣比不上秋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这种对生命循环的彻悟,使他的文字于烟火气中透出禅意。无论布置陋室如经营画卷的《闲居》,还是把一日光阴谱成乐章的妙喻,皆彰显他将庸常日子点石成金的艺术——恰似他笔下所叹:“幸福就像是玻璃,平时看不见,稍微调整一下角度,就会光芒四射”。

合上书卷,丰子恺的身影在历史烟云中愈发清晰:他是怀抱稚子的慈父,是痛失家园的游子,更是“在破碎山河中守护精神灯火的智者”。他用一支淡墨之笔,教会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澄明——因为真正的缘缘堂,从来都筑在懂得“剪网”的眼睛与悲悯宽广的心灵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