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训练营课程里刘主编说的那样,提起“写作”总感觉离自己很远,那是作家才能做的事情。虽然自己在各种自媒体都有写过东西,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潜意识觉得只是在记录或者说是拼凑字数。当然也自然而然的会遇到类似思路枯竭的状况,现在想来,真真是输入和输出不对等的症结所在。
我暂且称之为“写东西”吧。第一次有写东西的欲望是源于初中期末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我现在印象依旧深刻。
那天语文考试,我坐在最靠教室里面的座位,外面下雨,阴沉着天。其实每逢考试,我都是雀跃的,因为于我,考试是能够证明自己实力的方式,我期待考试。作文要求记不清楚了,我给那篇作文起了一个名字《枣树的风格》,很没有新意的题目,但是不知为何,这篇作文一蹴而就,特别顺畅的写完。现在想想,大概是自己的现实经历似曾相识吧。
全文精华概括如下:一个大学生考上了大学,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咬紧牙关凑齐学费,在村口的枣树下送他去城里上大学。第一人称的大学生觉得父亲和村口枣树的风格如出一辙。两条主线:一条大学生坚定好好读书回报父亲的孝心;一条父亲的坚韧品质望子成龙的期待。
一个初一的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在当年的环境下是很轰动的。这篇作文很快成了示范,在学校广播站被诵读。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写东西可以让我除了能表达自己的内心外,还可以有巨大的成就感。我一下子从一个学习还不错的孩子变成一个语文水平特别棒的学生,被语文老师当宝一样的对待。
种子就这样被种下,我利用课外时间写诗,写校园小说。虽然校园小说搁浅了,但是有勇气提笔,写了几十章,还是挺为自己开心的。
后来,生活的过程应该就和大多数人一样,慢慢的就剩下鸡毛蒜皮,保留下来的就是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从最开始手写,到后来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发布,林林总总,断断续续。
因为自己是培训师,中间尝试开了自己的头条号,持续输出关于职场关于情感的内容,初期文如泉涌,后来写了几十篇后,也真正的感受到思路枯竭,就那么慢慢的淡下来。现在想来,应该坚持的,更应该寻求外界的帮助,找到方式方法,提升自己的技巧和能力,或许现在不一样。
当看到这样一个训练营的时候,内心的雀跃无法形容,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发泄口。很幸运很幸运的看到了那篇推送文章,也感谢自己每天一个小时公众号文章阅读的习惯,让我自己由衷的感觉,所有的一切付出都不会白白浪费,总有那么一天那么一个契机,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
我报名特训营几乎是没有犹豫的,目标也很明确。一,完成从小的一个梦想,真正成为“写作”人,而不是“写东西”的人。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持续输入和输出,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同时能够把爱好变现就再好不过了。
我想这是很快乐和幸福的事,问一个人能把什么事情做好,我想最佳答案就是,一件她/他从内心深处爱着的事情。
期待这五天的蜕变,我也将始终坚持读书、写作的习惯。人生而为人,总有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对我而言,就是学习—读书—写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