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立夏
5月6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七个节气 - 立夏,预示着阳光增加,温度渐高,雷雨增多。
立夏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故被称为“春尽日”。中国的四季分别是春季的生机、夏季的生长、秋季的收获和冬季的蓄藏。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自然节律各异。在立夏这一节气,只有南岭以南地区才呈现出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的夏季景象,而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此时才刚刚显露出春天的气息。
立夏有三候:立夏之日,蜷姻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立夏是重要的农事节点,根据东汉时期崔亮所著的《四民月令》,四月的立夏节后,是收获芜菁、芥菜、亭历、冬葵、黄若等作物的季节,也是种植生姜、黍禾、豆子、胡麻等农作物的最佳时节。在我国南方的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立夏之日有一项传统习俗,即用杆秤称人体重。有些人会将秤悬挂在户外的大树上,男女老少皆称,尤其是以称量老人和孩子的体重为主。
立夏诗词
立夏时节,守天下酒同您分享两首诗词,第一首是由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初夏即事》 宋 · 王安石
第二首由唐朝诗人元稹所作: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 唐 · 元稹
立夏习俗
立夏有许多与“吃”有关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民间流传着“尝新饮茶”的风俗。苏州等地则有“立夏见三新”的传统,用“三新”即樱桃、青梅、麦子来祭神。
在江西等地,则流传着要大吃腌肉、腌鱼、腌蛋等食品的习俗。据说,这是因为当地居民在冬天常常腌制肉、鱼等食品,用来待客。到了立夏后,天气越来越热,腌制品容易变质,因此必须在立夏这一天全部吃掉,才不会浪费。在宁波等地,立夏的传统习俗则是要吃“脚骨箕”,相信吃了能“脚骨健”,即身体健康的意思。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流行着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的传统,称之为“立夏蛋”,可以挂在孩子的胸前或帐子上。
与立夏时节菜伴守天下酒,更有一番风味,立夏时节正值菜伴初生,搭配上一瓶守天下白酒,酒泽清澈、香气浓郁,与时节小吃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在立夏这一天,与好友家人共同品尝菜肴、饮一口守天下酒,醉倒在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