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鄘风·柏舟》抒写爱情受挫的苦恼。一位少女自己选中了一中人,却受到家长的反对,因此得发出了呼天呼母的悲叹,表达了对婚姻不自由的深切怨恨: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咬文嚼字:
髧:(音旦)头发下垂状
两髦:(音毛)男子未成年时剪发齐眉
仪:配偶
之:到
矢:誓
靡它:无他心
只:语助词
特:配偶
慝:(音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诗歌共两节,第一、二节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且第一节已经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了。翻译过来大概是: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然而,反复比较、吟咏、琢磨,不难发现,第二节所换的字,几乎都变成了去声字。
第一节中"在彼中河","河",平声字,第二节中"在彼河侧",换为"侧",去声字。
第一节"实维我仪中的"仪",平声字,第二节"实维我特",换为"特",去声字。
第一节"之死矢靡它"的"它",平声字,第二节"之死矢靡慝",换为"慝",去声字。
那么,去声字的意义是什么呢?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说明平、上、去、入四声对传递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句,平声平道莫低昂,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上声高呼用力强,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入声短促急收藏,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其中,去声字的含义是:明确,而且坚定。
反复吟诵这短短两节,虽然换字不多,但是,所换之字皆为去声字,由第一节的平声字所传达出的平淡、中性之意,转为去声字所加强传达的坚决、明确之意,女子誓与心上人相恋的决心了然于耳畔。
依照平仄声音的表意功能,用于发誓的,除了去声字,还可以用入声字,并且比去声字发的誓更加决绝,可谓毒誓。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竭""雪"绝"都是入声字,短读、急收,与诗中所表现的激烈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
好的诗人,都是依照声音作诗的。依此反复比较、琢磨、吟诵,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