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和无数妈妈一样,教她读绘本,看百科全书,周末有上不完的兴趣班。
在填鸭式的教育中,孩子变的脆弱敏感,我的变的暴躁易怒,我们都变的不开心。
我一遍遍问自己:
孩子不优秀,我能接受吗?
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吗?
我希望她长成什么样子?
3岁,就一定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吗?
直到有一次,我和女儿在一个农场里,玩过家家的游戏。
她找来一个木棍当作锅铲,找来扁平的石头当作锅,说要给我炒西红柿炒蛋。
她用我们摘来的西红柿,真的模拟了一遍西红柿炒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流程说的像模像样。而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教过她做菜。
我发现她不光想象力很棒,她还很会照顾人。
她说:“妈妈,你想吃的这个味道是甜的还是酸的呀?”
我说:“哎呀,妈妈喜欢吃甜的。”
她说:“我刚好从超市买了甜的,来,给你。”
从那后,我就改变了对女儿的看法。
作为妈妈,我本应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可我以前对她只有唠叨和批评。
后来,我不再强迫让她去各种兴趣班,不再逼着她下棋跳舞学英文。
我开始带着她出去玩。
在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在各式各样的风俗人情文化中,孩子学会了怎么跟人相处,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独立自主。
我认为会玩的孩子,不止有一位老师教他。而他很可能从“玩”中,去从世界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越会“玩”的孩子,越会思考问题
我经常带女儿去游乐场玩。但是她每次,要把旋转木马,摩天轮,咖啡杯,小火车等项目全部玩一遍,才肯回家。
有一次,我看天要下雨了,就叫女儿赶紧回家。结果她不高兴,一屁股就瘫软地坐在地上,耍赖发脾气,不愿意跟我回,因为她还有两个项目没玩。
我说,妈妈下次“补偿”你,你可以把喜欢的项目多玩几遍。
女儿一听,眼睛发亮,说:真的吗?太好了!下次我们来,就先玩人少的项目,然后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其他的项目了。
还有一次,我们全家跟女儿去野生动物园,那天人太多,结果孩子爸爸走散了。我手机又被他拿着,我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开始埋怨他。
结果女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地图,那是我们刚进园时拿的。
她说:妈妈你看,动物园只有1个出口,我们只要找到出口,肯定就能找到爸爸。
我当时脑子是懵的,跟女儿慢慢的晃荡到出口,结果真的孩儿她爸就在门口。
我想,这跟平时多带她出来玩是有关系的。
正因为玩多了,见过“世面”了,所有能做到从容淡定,遇到问题不紧张不退缩。甚至开始联系实际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关键的是,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发生的,家长感觉不到。
家长以为出来只是随便玩,没想到孩子看的听的记的,最终转化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玩”将孩子的课本知识和经验串联起来
以前带孩子读植物相关的绘本,女儿会好奇的问我:为什么玫瑰有刺,大家还喜欢呢?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呢?
我当时不知道答案,于是说:待会我们一起去上网找找答案好吗?
有次假期带女儿去植物园玩,我在后面走,她在前面一蹦一跳的,突然她兴奋的叫我:妈妈,快来,这是含羞草!
等我走近一看,发现真的是含羞草,女儿用她的小手轻轻的抚摸它。
”哎呀,我的力气会不会弄疼它呀“女儿轻声的说道。
“妈妈你轻点,不要打扰小草姑娘休息。”
女儿喜欢捡树叶。
无论哪个季节,她每次出去,她都会带回几片树叶。
然后告诉我说:妈妈,你可以拿这片树叶当书签,这片你可以当扇子,这片你可以把它当盘子。
李大钊曾经说过,游玩是给生活添姿彩,更重要的是把它跟生活结合起来。
如果孩子不会玩,家长不带他出去玩,那么他很难,将自己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联系在一起,变成自己的智慧。
“玩”能增强孩子的适应性
达尔文曾说过:适者生存。
如果孩子不适应这个社会,那么他必然不会快乐。
女儿两岁之前,怕生且胆怯。即使是跟她同龄的小朋友玩,她也放不开。
有一次,参加一个小朋友的生日会。女儿很想玩一个玩具,但就是不敢过去说,我鼓励她也没用,最后把她逼急了,她就哇哇大哭。
自从我经常带她出去玩,带她去各种博物馆展览会,参加各种活动后,她的胆子真的变大了,变的越来越适应周围的环境了。
她会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会主动讲故事给我听;会主动在同学面前表演节目;参加活动,她会主动坐第一排;会主动跟我说幼儿园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几个家庭一起组织去郊游。一个小男孩的面包掉地上了,女儿安慰她说:没关系,掉了可以吃点别的。于是,女儿拿出自己的水果酸奶,和小男孩分享。最后她还和那几个孩子,一起把附近的垃圾装好,带到山下去扔。
吉姆梅尔曾说过,最高明的处世术不是妥协,而是适应能力。
孩子最终要离开大人的怀抱,走向社会。孩子的适应能力却强,他的生活就会更顺利,幸福感随之就会提升。
那家长到底应该做,才能让孩子越“玩”越优秀?
1.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
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我是做感兴趣的事情呢,还是做擅长的事情?
师父说:大部分人都会选擅长的事,少数人会从感兴趣的事情中得到惊喜。
现代社会也是这样,会说话的就去参加演讲比赛,会跳舞的就去参加舞蹈比赛,会书法的就去参加书法比赛。
老师几乎只会推荐擅长的孩子参加比赛,而很少过问,是否有同学感兴趣想参加比赛。
擅长和感兴趣之间,缺少的是一个机会,和一次尝试。说不定感兴趣的同学去参加比赛,成绩比擅长的同学还要好,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束缚,比较容易出成绩。
很多时候,只跟着擅长的事情走,却往往会忽视兴趣为你开辟的一条路。找路对孩子来说并容易,它需要父母去引导和鼓励。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点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当孩子在感兴趣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用孩子能够接受,便于理解的方式去引导他。
2.把选择权教给孩子
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你可以帮他分析利弊,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他。
女儿恐高,有一次,我想让她尝试一下荡秋千。
我先是陪着她玩了一遍。并且告诉她,屁股要坐到中间,双手要抓紧绳子,脚要微微抬起。如果害怕你可以叫出来,这样妈妈就知道了。
我跟女儿说,妈妈永远相信你,玩不玩你自己决定。
女儿闭着眼睛,尝试了一次。我问她还要不要玩,她说还是怕,不想玩了。
后面我和孩子爸说起这件事,对于女儿愿意面对恐惧,并且尝试去挑战它,我们感到很欣慰。
父母只有相信孩子做的到,并且让孩子去尝试,孩子才能学会这项能力。
但不管怎样,无论孩子是否选择尝试,我们都把选择权教给他,尊重他但选择。
3.父母要做陪伴者和保护者
以前我带女儿出去玩,经常会担心她受伤,或者把衣服弄脏。
现在我会放开了让她玩。
我告诉她什么事情可以做,哪些是她能玩的,并且会和她约定安全范围和“暗号”。
出去玩之前,我会跟女儿在家演练一遍,以提问的方式,让她回答看是否记住。出去玩我也会提醒她,可能会把衣服弄脏,问她还是否要穿这件衣服,最后把选择权教给孩子。
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这不要玩,那不能碰,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你看你怎么弄这么脏····
其实出来玩就是为了高兴,衣服脏点就脏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只要耐心陪伴就好了。
给孩子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反而会让孩子束手束脚,撒不开手脚去玩。那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潜力,很可能还会打消孩子玩的积极性,让他以后拒绝各种可能性。
陪孩子玩,陪好了,是孩子的幸福时光,也是父母删不去的美好记忆。
让孩子玩着长大,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美好的养育,从玩开始。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玩出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