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在基层乡镇,作风建设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难题。一些干部认为"八项规定是上面的事",存在"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部分单位落实存在"雨过地皮湿"现象。乡镇作为政策落实的末端、服务群众的前哨,深入贯彻八项规定精神不仅关乎党的形象,更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成色。新时代新征程,乡镇干部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拧紧思想"总开关",破除三种认识误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乡镇在落实八项规定中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一是"无关论",认为乡镇"没权没钱",不存在作风问题;二是"过时论",觉得八项规定"抓得差不多了";三是"变通论",以"基层特殊"为由打擦边球。破除这些误区,必须强化思想教育:要开展"沉浸式"学习,通过重温八项规定原文、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要组织"对比式"讨论,用十年前后工作作风、干群关系的变化增强认同感;要推行"体验式"教学,让干部到群众家中同吃同住,真切感受作风转变带来的获得感。

      聚焦问题"靶向治疗",整治基层微腐败。乡镇虽小,权力不小。从低保审批到危房改造,从项目招标到补贴发放,"微权力"一旦失控就会滋生"微腐败"。落实八项规定,必须紧盯这些关键环节:要建立"阳光台账",将惠民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等情况全面公开;要推行"扫码监督",让群众随时查询政策、反映问题;要开展"点穴式"巡察,对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某乡镇通过"村务直播"方式公开村级事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只有管住"微权力",才能防止"大问题"。

      创新机制"长效常治",防止反弹回潮。作风建设最怕"一阵风"。要让八项规定精神在乡镇落地生根,必须构建长效机制:要完善考核评价,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挂钩;要建立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要推行"负面清单",明确乡镇干部行为禁区。某县建立"作风指数"评价体系,通过群众打分、组织考评等方式,实现作风监督常态化。制度管长远,机制保长效。

      培育文化"润物无声",营造清风正气。作风建设既要靠制度约束,也要靠文化滋养。在乡镇培育清廉文化:要打造"身边课堂",挖掘本地廉洁故事,用乡贤家风教育干部;要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快板、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廉洁理念;要建设廉洁阵地,在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融入廉洁元素。某乡镇开展"树清廉家风"活动,组织干部家属签订助廉承诺书,筑牢家庭防线。让清廉文化融入日常,才能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升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乡镇干部要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在新的征程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在思想教育上持续发力,在问题整治上精准施策,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在文化建设上潜移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