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职场也是一样。能否好聚好散,关键在于,你能否读懂企业的“劝离”信号。
当企业觉得员工已经没有潜力可挖或者无价值可用时,那么员工就注定会“被离开”。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来说,离职都是一个尴尬话题。如果离职员工因嫉恨企业而采取一些不理性行为,就容易给企业或自身造成损失。尤其对于做出历史贡献、有着多年来和企业荣辱与共的老员工来说,如果企业在离职工作中处理不当,则更容易“伤感情”,甚至与企业反目成仇。
越是关键节点越要留意
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企业在人员任用上更容易“动心思”、“做文章”,可能会考虑某些员工的去与留。那些工作业绩不够卓越、工作成果不够丰硕的员工可能会面临职场考验。
职场人在下述关键节点应提高警惕,这是最容易捕捉企业“劝离”信号的敏感时期:
节点一:试用期结束前后一个月
在试用期间,多种情况都有可能在员工身上发生,如提前转正、提前解聘、如期转正、延期转正等。毋庸置疑,试用期将至,新员工的去留问题没有哪一家企业会忽略。若无特殊情况,企业总要给员工一个说法。如果员工没有得到提前转正或提前解聘通知,且试用期结束前后一个月都未参加考评,那么或将面临被辞退、继续试用、延期转正。
节点二:入职后第六个月
很多企业将试用期规定为三个月,可是,员工度过这三个月就算“安全”、“稳定”了吗?非也!员工入职后的第六个月通常是“职场危险期”。这是因为,三个月的试用期所展示出来的员工特征和缺陷常常只能带来表面和感性认识,而在企业管理者心里常常还存在一个潜在的“心理试用期”,在这段“心理试用期”内,管理者的观察不会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中。如果说在员工入职的前三个月里,企业侧重于考核的是其业务能力与合作能力,那么在后三个月里,企业侧重于考核的则是职业道德(人品),因为仅仅凭借三个月的时间不足以了解一个人的品性。
节点三:春节前后两个月
年终岁尾是企业进行组织与人事调整的黄金期。此时,企业常常根据新一年业务规划调整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并依照新的经营管理目标制订新的人才需求计划。此时进行组织与人员调整,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与风险最低,更容易招聘到理想人才。
节点四:聘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
合同到期后,企业还会续聘你吗?很多劳动合同中都有这样一条约定:“甲乙任何一方在解除聘用合同时,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任何一方违反聘用合同、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根据其后果和责任大小,予以相应的经济赔偿。”但是,这条约定却常常让员工很被动——合同即将到期,企业到底还会不会继续聘用我?因此,员工应该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就想办法弄清企业的未来合作意向。
节点五:企业面临着调整与变革
变革已经成为企业的常态,变革常常伴随着组织与人事调整。根据睿仕管理顾问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超过50%的北美雇员曾因公司裁员或架构调整而更换工作。通常说,变革方向常常与员工的“饭碗”相关,如业务外包意味着业务相关人员将失去眼前的工作、部门合并常常意味着裁员等等。因此,员工应具备根据企业变革方向判断自身在企业的生存空间与生存价值的分析能力。
如何捕捉企业的“劝离”信号
我认为,“双向选择”不应仅局限于面试过程与试用阶段,还应涵盖离职阶段。因此,员工要时刻做好离开企业的心理准备,时刻观察企业准备如何使用自己,并懂得“知进退”,否则难以获得“好聚好散”的理想结果。
因此,及时、准确地捕捉企业的“劝离”信号至关重要,不要等企业去“撵”时再尴尬收场。
信号一:已过试用期但没有如期转正
信号二:到试用期后同意转正却降薪使用
信号三:职位上由“正职”降为“副职”
信号四:聘用合同到期企业不再签订合同
信号五:企业公开招聘同等岗位与职位人员
信号六:企业撤并所在部门或相应工作岗位
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