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时间昨天中午,英国国民性幻想对象(不分性别)Emma Watson在Facebook举办了活动,讨论平权。而我,一名极少数人的性幻想对象(大概有,也不分性别)也决定在第二天重开这个公众号。
时隔一年的更新有点唐突,首先简单打个招呼说明一下情况:我,一名1983年出生的少女,现在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念PhD,第一年,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方向,暂无奖学金。
如果认识我时间长,大概知道我之前的生活轨迹。本科心理学毕业后,做过五年编辑,出版过小说和漫画,又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在奔波了一段漫长的人生时间后,出国念这个硕士学位之前,我开始逐渐有了稳定的生活方向和未来规划,有打算一起慢慢修行成为好的心理咨询师的小伙伴。我开始告诉自己应该安分地向着一个方向安排生活,于是只是打算在那之前拿一个硕士学位,花一年接受完整的逻辑和知识训练。
不幸的是,我发现自己挺擅长也享受研究生活的。
对十平米不到的小宿舍和有限的物质环境并没有什么不满;长时间呆在图书馆或房间阅读和学习也没有任何抗拒。最后这个一年的硕士学位,我是以毕业论文Distinction和整体Merit毕业的。
为了研究而阅读、跨越语言弄懂不明白的课题、绞尽脑汁……我发现这种高度集中和深挖掘的思考过程,是能真正激活我大脑多巴胺分泌的事。这种彻底的快乐感是过去三十年无论我做什么工作和事情都无法获得的,并解释了我此前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因感到没有彻底“使用”自己而产生的空虚。于是我意识到,至少现在,我无法让自己进入主流所定义的、为追求稳定的收入和未来而规划起来的安安分分的生活。当出现拓展自身能力界限的新的可能性,我就是,无法抑制地,想要再往前拔足狂奔。
所以如果现在此刻,自己想成为一名研究人员并且享受研究的过程,为什么不继续读博士(PhD)?
智力和体力大概是首先容易被质疑的问题。
虽然根据各种研究,流体智力确实会随着年龄逐渐下降,但我国的研究显示平均在35岁左右才开始,甚至有研究现实73岁后才明显衰退。而晶体智力则是持续上升的。并且这其中也有许多个体差异。我个人在25岁之后逐渐感到,因为扫清了青春期延续下来的烦恼,吸收和理解知识并建立联系的能力比20岁前后要显著增强。——事实上,有时我觉得大部分人在接受本科教育时都太年轻了,虽然学得快,但很少有人明白此时掌握的知识的意义,在荷尔蒙的催促下就匆忙甩掉它奔向工作的人生。体力也不觉得比十几二十岁时不运动的自己差。去年开始练习剑道,能保持一周三四次每次两小时的训练量,山地徒步7、8公里也不成问题。人类的机体能力在25-35岁之间没有差异。对普通人来说,长期保持锻炼的身体完全能比过年轻而不锻炼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