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注】
1、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出自《孟子·尽心上》。此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即本能、本知。
2、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恻隐:忧伤、同情;怜悯、不忍。又是心之四端之一的良能、良知。无条件的爱,不假外求。
3、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胜用,用不完。人如果能扩充其怜悯之心,则其仁德就用不完。
4、知是心之本体,知在此是良知,是心之本体。是心之善端。
5、“道心常为一身之主”此句易让后人误以为心有两个:道心、人心。类似于神秀大师的偈句,把心与烦恼(尘)对立,即将道心和人心(烦恼、灰尘)对立。烦恼也来自心,也是心之体。与道心同出一源。所以惠能大师说烦恼即菩提。
6、尤其这个去烦恼不是自以为理上懂了就可以,而是格物(去实践、在事上去验证,即正事)。到底是真知、假知,是善是恶,一做自己就明白了。
【大意】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己自然会知。
“见到父亲,自然就知道孝敬;看到兄长,自然就知道敬爱;见到小孩子要掉进井里,自然就知道恻隐,这就是良知,不是从外面跟谁学来的。”
“仁义礼智,人人身上都有,修养的方法,是抓住那端头,把它放大,扩充到全体,就不可胜用了”
“但是平常人做不到没有私心,一有了私心,就选择性地“仁义礼智”,有时候也选择性地“不仁、不义、不礼、不智”,这是我们凡人的常态。”
“所以必须用致知和格物的功夫,时时刻刻格正自己,知道善恶、是非、对错,辨别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礼与无礼,智与不智。”
“这样就能战胜自己的私欲,恢复天理,让心里本就有的良知,不被私心杂念所阻碍,而能充塞、周流于全心、全身、全体,这就是致知,就是致良知。”
【浅见】
1、西人:头脑是五官的主宰,不对。思考、理性、逻辑满足头脑的需求。真正身心合一,心(正念)是主宰。高下境界之分。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安顿好心,随时保持正念,积极地活在当下。生命情感(心之四端)的合适发挥(即行为合于正念)喜怒哀乐发乎皆中节,才算是心最终的需求。如此合一,正念(清洁能源),人生才能有真正的动力。即心向往之。
2、西方人也有心,如何满足?宗教!中国人心的满足是要让生命情感有意义,有仪式感,来自祭祀(第五十四章),是家族传承,是道,追求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宗教信仰一样,祭祀、孝文化是根,才是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同样不散漫,所以中国文化才成为唯一没有断过的人类文明。然后亲亲仁民,如涟漪般向外延伸,才有五伦。对父母是孝,对孩子是慈,对夫妻也是亲。对外人不是亲是仁(由亲亲推广出去的,有等差的爱与亲)
3、有这种文化做根,不该愤怒时不会愤怒,不该痴迷时不会痴迷,如此心便有一个锚定,孝!仁,心不会跑远,既使放出去,也会如孟子讲的“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放出去的心如鸡羊牛放出去一样,再用孝(仪式感)收回来,而不会再有一个外物役于心。
4、有如此之孝、祭祀(家族传承)做为根本,代替上帝、真主,中国哲学抓住了根本。所以阳阴先生说第一等事是学做圣贤,是干什么,首先出世,祭神如神在,然后入世,头顶三尺有神明,保持敬畏、踏实为他人谋取利益中获得自己的自由自在。
5、为什么现在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变成心普遍不安宁的时代?原因是心不安?心没有寄托!原因在把传承(孝、根)忘了。学习入门要正,取法(道)要高,否则越偏越远!
6、从传统孝文化开出新信仰!变得勇敢、骨气、自新、高尚!今天的人知识、信息不缺,缺根!基本信念。
7、阳明先生为什么如惠能顿悟后没去做禅宗祖师?还是因为孝!我们都是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某某人的孩子,怎能不事父事君?包括引申的五伦之五教,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自在的活在各种标签里,不着相。佛说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心学教我们:事君事父,无非妙道;宠辱不惊,无非妙道,不着宠辱的相。即活在当下,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中国人的根是道亦是佛,但最后归结于儒!
8、心即理,此心纯乎天理之极,里面除了天理,别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