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从国学经典《大学》中开篇的四十二个字,给大家讲讲它与我们每个人修身的关系,并结合王阳明的心学以及佛教的某些理念,让大家看看我们在静坐冥想中需要关注的核心。
在我的《小白学心理》体系中,修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一直强调,如果一个人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最终毫无意义。之前写过几篇跟修身相关的静坐冥想文章,强调了其在孕育智慧、情绪管理乃至创新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实,关于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修行方法,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所记录,现从《大学》第一篇中的四十二个字,给结合王阳明的心学及佛教的一些理念,给大家讲讲它与修行的关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以上是《大学》开篇中的内容,虽然短短四十二个字,确是整个《大学》的精华部分,其中也跟我们的修行密切相关。很多人看不懂这其中奥义,因为我们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当然无法领悟其深意。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看,知道其实是没有用的,行才是根本,如果知行不合一,只能说我们还是未知。
那么如何从修行的角度来解释这段文字呢,目前给我最深启发的是自创“黄庭禅”的张庆祥老师。我就沿用他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大家讲解它与静坐冥想的关系。
张庆祥老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先讲讲第一段,所谓大学,当然不是我们说的那种雕虫小技,它本身就是站在一个道的层面,因此开篇就是“大学之道”,这绝对讲的不是一般学问,而是修行的根本。我们无论学习什么东西,虽然方法很多,就像佛教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实底层原理是一样的,那个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如同武侠小说中形容的高手,当练到极致后,招数就不重要了。真正的高手往往可以摘叶飞花取人性命,就是因为他的功夫已经足够深,这时举手投足都是绝招。
记得在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教张无忌剑法的时候就不断地问张无忌是否忘记了那些剑招,当他最终全部将剑招忘记的时候,就是修成之时。很多人可能困惑于这段描述,其实想表达的与前面提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大学之道”恰恰也是表达了这个意思,跟在其后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修行的根本,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所共同具有的那个本源。
“明明德”中第一个“明”,其实是恢复本性之意,无论是儒释道的学问,还是很多其他宗教乃至西方心理学的学问,都有一个共通点,我们每个人是本自具足的,我们之所以现在需要疗愈,是因为我们出生后沾染了各种杂质,就像一块纯金加入了其他金属,它就不再是千足金,而变成了K金。而修行的过程就是要去除杂质,这就是第一个“明”的作用。第二个“明”表达的是干干净净,没有杂质的状态,这也就是修行的目的。而那个“德”代表的就是我们最终修行的终极目标,让我们回归到那个没有沾染的“本性”状态,佛家称为“成佛”、儒家称为“成圣”、道家称为“成仙”的状态。
“在亲民”则表示将这个过程扩展到众生,使世人都能明明德,与佛家的普度众生其实是一个道理。
“止于至善”则再次说明了最终的目标是回归到那个最根本的、天然无为的、切合中道的状态。
开篇这第一句其实道出了所有修行的根本,无论你有八万四千法门都好,目的其实相同。
我们就此再看看王阳明的心学,其核心包括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王明明的心即理特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而知行合一中的“知”也特指“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善,是万物一体的那个最初本原。而致良知则是唤起或达到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这三点核心其实也是共通的,其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识,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再看心即理,这个“心”也是良知,三者其实相通,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而已。
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学》中的“明明德”与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一致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终跟佛教的佛性也是类似的东西,佛教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恰恰就是“明明德”的过程么?难怪大多宗教都有静坐冥想这一修行方法,其实因为最终追求的目标一致,方法自然也就类似,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理解这这一点,对后面的内容我们就更容易领悟了,有静坐经验的人会发现,其实后面这二十六个字讲的就是一个静坐的过程,我们接下来看看:
南怀瑾老师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在静坐冥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被私心杂念所控制,这就是“知止”,其意为:把妄念放下,把智慧保持。当我们有了“知止”以后,我们的心渐渐明朗而有了方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定”,然后我们才能“静”, 心静了、周身气机各适其位不再动荡,人才能进入更深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能“安”了,我们变得行持既久,根基渐固,心也慢慢稳定而不再被扰乱;随之而来的就是“虑”,这里的“虑”有两层含义,一个代表“思虑”,也就是我们可以在不被杂念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思考,我理解这也是一种“正念”或“正见”;其次就是“过滤”的意思,我们的心帮我们过滤掉各种的杂念;最终我们才能“得”, 让我们慢慢回归“本性”,也就是《大学》中说的明明德的状态,或者是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及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状态。
看,一本《大学》,其实将我们的修身过程讲得非常透彻,也再次证明了,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大学》后面的内容涉及大家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也是从修身开始,说明了让自己回归那个本源的重要性。也符合儒家的“内圣外王”,其实修身就是内圣的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外王”的功夫。
当然,回归本源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还是通过静坐冥想,让我们被沾染之心回归本源,找到那个纯金般的自性本体。
希望这样的解读对您有帮助。
【原创声明】
本系列为作者原创书籍内容,请勿抄袭,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