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四十一章 匹夫之美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用古者苍颉造字来说明公私不两立,是想告诫君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是不可能的,既想让祸国殃民的俗论歪理盛行于世,又想通过依法治国让国强盛,这是不可能的事。匹夫之行就是盛行于社会中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统言论,“忠臣逆子”里的令尹和“孝子背臣”里的孔子就是典型的匹夫之行,更为可怕与可恨的是他们还是政府官员,为官者不为君民计,却假借仁义之名行徇私枉法之实。
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仓颉造字灵感来自于自然现象,他对“私”字的定义为“自环者谓之私”以自己为中心所形的圈子叫做私,与私相反的就是“公”,也就是自己不属于任何圈子,而是为天下苍生计,心怀天地,这是君主本该有的品德。公私是矛盾对立体,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表现,自然界中有黑暗就有明亮,有高山就是低谷,所以说仓颉的“公私”定义是来自于自然,是先天本有的定律。
韩非子说“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就是说明公私不两立,公与私可以同存于世,但不能兼容,不能说一位官员既能徇私枉法,又能秉公执法,这是做不到的。现在有人认为公私可兼利,这是没有认真研究过公私有别。公私不明的想法表明有的人对我们事业的指导理论与领导核心的思想根本就不清楚,没有主义没有信仰,或是根本就是假公济私。
既然谈到了只为徇私的匹夫之行,当然要说一说匹夫之行的结果,也就是匹夫为什么这样的做,我们在前文说过令尹会说他这样做是为了社会稳定,孔子也会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君主之名,但这都是冠冕堂皇的说词,实则另有原因。韩非子认为“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意思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这是韩非子顺着君主“兼礼”的思想继续往下假设,既然君主“兼礼”公私同利,让徇私者有生存获利的空间与权利,那么对个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好仁义、熟悉学术,因为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枉法获利。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意思是: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原因就是君主认可这种行为,我们回到“忠臣逆子”的故事里,那就是君主认可令尹的作法,为了所谓的孝礼而将告发父亲偷盗的儿子直躬杀掉。同样,君主也认可“孝子背臣”故事里孔子因孝顺而举荐逃兵当官的做法。这就是君主“兼礼”的作法与后果。
“受事与显荣”就是“此匹夫之美也。”意思是: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这样的美事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是美事。我们如此努力如此守规不就是为了“受事与显荣”吗,现在不努力不守规也能“受事与显荣”,那我们何必要努力守法呢?正是这样的思想,才让我们明白社会法规与秩序是多么的重要,社会道德规范是多么的重要。
【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天下万事皆有因,“匹夫之美”成美之因就是君主“兼礼”之为。如果社会行为没有规则与标准来规范和约束,那么混乱就随之而来。“受事与显荣”本就是努力付出与遵规守法的结果,没有这样的行为标准与道德原则,那谁还努力工作,谁还遵规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