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非常注重长幼尊卑的,臣下、晚辈见了君王、上级和长辈,那都是需要毕恭毕敬的,稍有不敬就会受到惩罚。为了更好地表现帝王及尊长的威严,古代甚至还规定人们在说话时不能直呼其名,写文章时不能直写其字,这种情况被称为避讳。
细究起来,有这四种情况需要避讳:避帝王、官长、圣贤、长辈的讳。讳长辈被称为”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要避对方长辈的讳;讳君王则被称为“国讳”或“公讳”,帝王用的名、字这些全国老百姓都是不能用的。
比如,大家还记得宋朝的著名的杨家将吧。杨六郎的父亲杨业有一个兄长,本名叫杨崇训,本是后周的大将,后来归降北汉。当时北汉的国主名字叫刘崇。按规则,臣下自然不能与国主用共同的字。于是他只好改名为杨重训。
又过了几年,杨重训又重新归顺后周。这时后周的皇帝是周恭帝柴宗训。这下好了,杨重训又不能用“训”字了,只好又改名为杨重勋。
避讳这种作法,在古代虽然能体现出对尊长的尊重。但也会留下一些笑话,甚至于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
先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俗语就来源于避讳。故事出自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说有一个叫田登的州官,要求全州人避他的讳,不许叫、也不能写他的名字,连同音字也不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按惯例要放灯三天热闹热闹。在出通告时,把个小吏给难住了——有灯(登)字啊。想了半天,发了一通知:本州照例放火三天。于是,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了。
造成的不便就更多了。
最委屈的当属唐代的著名诗人李贺了。他父亲的名字叫李晋肃。李贺很早就展露出才华,二十一岁时得韩愈看重,赴长安应进士举,但就妒才者认为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而终生未中进士。
还有姓氏”邱“和”丘',其实本为一姓。皆因孔子名丘,清朝规定,凡是天下姓“丘”的,都要改成“邱”,且音读为“七”。清朝过后,“邱”姓有改回用“丘”的,也有些未改,但读音却都改回来了。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体现了对尊长的尊重,但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这种习惯今天已经被摒弃了,但对尊长的尊敬我觉得还是不应该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