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动不动就用“焦虑”这个词来形容自己,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试着来想象一个情景吧。
此刻请你试着来想象——
有一天你回家,走进电梯,刚按好你要去的楼层按钮,电梯门准备关的一刹那,你看到邻居大妈恰好走到电梯门口,她双眉紧皱,挥舞着手给你说:快出来快出来。
她的话音未落,电梯的门已经关上了。你不确定大妈到底想说什么,当你反应过来,试图去按开门键的时候,电梯已经开始上行了,上行过程中还发出了好像以前没有的声响,电梯间里面只有你一个人。
这时候想象你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满脑子都在想着大妈的话,她为什么喊快出来?她是不是知道电梯有什么问题?是啊,刚才电梯的声响我原来怎么没听过?天啊,电梯会不会突然停了?
你控制不住脑子里面的这些声音,只能眼巴巴地盯着楼层数字的变化看,也想试着去按其他的楼层,但是不确定这样会不会增加危险系数。原来在电梯里面低头看会儿手机就到的时间,现在变得特别难熬,你手脚开始出汗,心跳在加速,腿部也微微在颤抖。终于,你的楼层到了,门缓缓打开了,你一个箭步跳了出去。
好了,故事讲完了,你觉得故事里的这个第二人称“你”刚才经历了什么?是的,焦虑。一种情形下的焦虑。
当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感觉到某种威胁而失去安全感,而对此又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为什么我要举这个例子?你发现没有,焦虑的背后一定是某种恐惧。但是焦虑和恐惧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是看得见的、客观的,而焦虑,往往是人们对不确定的事情的担忧,而且焦虑的状态下,人往往会武断地作出消极判断。
举个例子。
当一个人生病了,如果他知道自己得的是很严重的病,他会恐惧;但如果他还在等诊断结果,想到自己的病可能会很严重,这时候他会焦虑。如果说恐惧是一个人面对现实的危险的正常反应,焦虑就是面对潜在的,甚至是想象中的危险的过度反应。
所以,请你记住两点:
第一,焦虑背后一定是恐惧;
第二,焦虑是我们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负面想象。
理解这两点,是你理解焦虑的基础。
那么我们能彻底隔离焦虑不让它发生吗?当然不行,焦虑本身就像恐惧、悲伤一样,是一种应激反应,是无法隔离的情绪,它也会随着事情的发展消失,就好像刚才坐电梯的例子一样,当你确认自己安全了,原来的焦虑也就消失了。但是现实中,有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处在一种反复的、持续的令人焦虑的处境里,总是在担忧着什么。
如果你是个学生,你总是有理由为你的学业担忧;
如果你是个职场白领,你也有理由担心眼下的工作能不能让上司满意、担心未来有没有一个好的前途;
如果你是个妈妈,你孩子的一切,可能都会让你忍不住去担忧;
如果你是家庭的支柱,你需要担心和忧虑的事情,会更多。
刚才我们说了,焦虑来自恐惧,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主题,可能还不止一个;焦虑也来自不确定性,我们越是忙碌,面对的不确定性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比较容易焦虑,因为我们焦虑的触发点很多。
是时候介绍一下我自己了。
我现在是一名全科医生,培训师和心理教练,在心理学领域我的导师有38多年的专业从业经验,我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长期关注人的情绪认知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也在研究如何在沟通与表达里面运用好心理因素。
我这篇文章首先会告诉你,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你完全不需要排斥它、恐惧它,你需要的是正确地面对它、恰当地处理它。
焦虑本身不是坏事,就像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皮质醇如果太多,你会因为压力太大而迅速衰老,如果没有呢,你早上可能就不能正常地起床。
所以焦虑,只要它在合理范围里面,只要它不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与交流,没有导致障碍性的行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处理焦虑情绪,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焦虑发生的时候,都像前面电梯故事里描述的,手脚出汗,心跳加速,很多时候焦虑的发生没有那么明显,或者是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你生活当中。一般来讲,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忽视和拒绝承认焦虑的存在。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会在焦虑发生的时候,试图在意识上打败焦虑,说一些类似“怕什么怕,有什么可怕的?”“这有什么可担忧的?”这样的话。但是真正触发焦虑的那个因素并没有发生改变。
就好像一个小女孩在理发店把头发给剪坏了,她很怕班上同学看到后笑话自己,家长安慰她说:“不难看啊,挺好看的。”这种假装看不见的做法,可能会引发未来更大的焦虑爆发。
其实当我们意识上忽视或者不承认焦虑的时候,身体是会给你传递信号的:比如当下可能会心跳加速,出汗,身体颤抖;长期的会有烦躁不安,腹泻或者呕吐,又或者轻微的暴饮暴食,嗜好甜食和垃圾食品。持续的焦虑甚至会改变你的状态,比如变得敏感易怒,没有耐心,自卑,容易激动。
第二种情况,避免接触会引发焦虑的场景。
比如说一个有不愉快的拔牙经历的人,会拖延看牙医的时间,一个担心自己外貌不够好的人,会各种回避相亲。
有的人在担忧浮现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我没有担忧,我只是不喜欢”,比如一个单身的人会觉得参加舞会很尴尬而不去参加舞会,说自己不喜欢热闹。
其实这些表现背后是焦虑导致的一种抑制状态,导致没有行动力,生活圈子狭窄,甚至思维受限,使得一个人缺乏能力去想,去做,去感受。第三种情况是将焦虑合理化。
也就是觉得焦虑是正常的,是一种理性的恐惧。
比如一个过度焦虑的母亲有什么不对呢,她就是在关心孩子而已啊,比如很多奉行不打不成器的理念的父母,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错的。
比如非常注重礼仪和形象的妈妈,看到小孩子吃饭吧唧嘴就会勃然大怒,他们不觉得这样是错的,反而认为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这就是把焦虑合理化。
前面讲的这些情况,你既可以把它理解成人们下意识地对抗焦虑的一些方式,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焦虑的变形。不管怎样,这些做法并没有真的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其它更多的问题。在我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会来说究竟该怎么跟焦虑相处。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一种情况是,你明显感到自己受焦虑情绪的折磨,你想做些什么改变这种状态,那么我这里有一套心理自助方法给你。
还有一种情况,焦虑会在你身上发生,但你觉得它不是大问题,你能应付,我也建议你学习管理焦虑的这一套方法,因为你早点了解,你跟自己的关系、你跟外界的关系,都能处理得更好。
我们经常说的情商,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们认知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这时候,焦虑情绪管理,反而能够成为你自我探索、自我突破的一个切入点。在进入正式的文章前,我先把我这篇文章的两个核心理念分享出来:
第一,你的焦虑,是需要你去翻译的信息。这一点我会在第一讲详细展开。
第二,焦虑是一个动态的综合变量,如果用一个等式来形容焦虑,它是这样的:递增的焦虑情绪=递增的环境刺激+递减的焦虑免疫力。
如果你近期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了,也就是你的焦虑情绪在递增,那一定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就是你的环境刺激在增加,一个就是你的免疫力在递减。看到这两个因素,然后我们再去识别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增加等式里面的“免疫力”和减少里面的“环境刺激”的。就像文学作品里说的那样:你无法阻止鸟儿从你的头顶飞过,但却可以阻止鸟儿在你的头上筑巢。
欢迎你跟我一起,进入下面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