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常被迫在家休息。姥爷的书架下面有一摞摞的旧杂志,用毛线扎成一年一摞。我就那样在小学阶段读了十多年的读者文摘。直到大学幡然悔悟,为什么读者文摘会被称之为鸡汤。无论什么事他们都能从中总结出道理,无论什么苦难都能挖掘出人性的光芒。
小鞋子就让我想起了读者文摘。小鞋子是一部阅读理解题式的电影,布满了可以用来出题的内容。一次次的奔跑表达孩子们的纯真活力,信守承诺。父亲对母亲的批评是刀子嘴豆腐心,表达了淳朴的爱。妹妹为各个保守秘密,表达了爱和信任。父亲不贪污一颗糖表现了他的正值。父亲强壮,憨厚,淳朴。发现捡走鞋子的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时的克制,表现了孩子们的同情心。儿子操持家务,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堪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观影之后我们的心灵受到的洗涤。据说影片荣获奥斯卡之后,经常制裁伊朗的美国的人们给伊朗人捐了很多鞋。
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总让人觉得压力大,迷失了自我。美国人认为印第安人更了解生命,能和自然融为一体。东方人认为古老东方的禅、瑜伽包含生命的智慧。富裕的人认为穷人更淳朴,更单纯,好像他们在匮乏中依然可以无忧无虑,不会产生诡计和嫉妒乃至仇恨。
小鞋子的世界里全是好人,肯赊账的水果店老板和房东,老师,富人区的老头,送工具的朋友,盲人一家。可就是这个世界,贫富差异大到一个孩子只有一双鞋。当父亲骑着自行车顺着公路来到富人区,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而他对富人的态度连阿Q都不如。他既不震惊也不愤怒,平静的似乎世界本来就该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位父亲一面唠叨妻子不该接灵活,一面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客户的沟通丝毫抓不注重点,和门铃另一面的人平等的有尊严的一步步介绍自己,一再的在对方丧失耐心之后还没有开始展业。都不如他的儿子能够把握重点。马虎到自行车刹车时常都不知道。贫穷到这种程度还要生第三个孩子。或许是宗教给了他勇气?他不贪污一块糖,是因为那是清真寺的糖,从他听讲经听的痛苦来看,他是很依赖宗教什么生活的,或许正因此让他失去了客观看待生活的能力,而这种扭曲也产生让观众欣赏美德的机会。
两个孩子看来学习不错,尤其是男孩子,班级前三名。每天早上为了鞋子奔跑,让他锻炼了身体,在对妹妹的爱的支撑下,取得了跑步比赛的冠军。可凭什么?凭什么他成绩好?就凭他回家很多时间投入到家务上?凭什么他跑的就快?其余的孩子身体明显比他更高大,也很在乎这个比赛,那么必然也是平时有特长的孩子。凭什么他能跑第一?
中国也曾经淳朴过,也曾经在乡村有很多优秀的人。因为那时候贫富差距不大,时代的原因限制了能人们的发展,把他们限制在户籍上。改革开放之后,他们以道德和不道德的方式创造这新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人性的力量和光芒。小鞋子,只是一碗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