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培训的间隙继续阅读马歇尔的《自律力》,读到思维陷阱部分的误区3:今天是个特殊日子,脑海里的场景开始迅速切换。
好不容易和老朋友一聚,所以今天熬夜了;
今天是好朋友生日,所以今天可以大吃一顿,明天起再减肥;
今天状态特别不好,所以工作没有按时完成;
今天心情很差,所以没有写文章的思路······
一瞬间,脑海里闪现的片段都是对自己的承诺失信后的合理化解释。
如果是你呢?你会有电影版的共鸣片段吗?
R:
I:“把时间的流逝归咎于外部事件的打扰,会诱发我们愈加放纵自己的反复无常”。
身而为人似乎最为擅长的一项技能是“自我赦免”,同时再给这个行为迅速安上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不论别人是否能够完全理解,但是在这一场心理暗示的角逐里,我们至少是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安抚,抚平了许多的内疚。
当这个状况只出现过一次两次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会残留一丝时常会跳出来的小懊恼,但是这样的情况一旦多了之后,你会发现类似的小懊恼小内疚已经丝毫不剩了。
所以内心的天平也倒向了维持现状,无限赦免。改变的难度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A1:
2017年五月我们四五个好朋友一起组织了一个“持之以恒”群,为了坚持每天健身打卡,我选择了使用Keep这款APP来辅助每天运动的记录。于是,每一天不论是清晨醒来的时刻,还是下班后,睡前的二十分钟都被运动填满;即便是加班到深夜,出差在外地,心情低谷,朋友生日,公司聚会,甚至是有些小特殊的女性日期,我都对特殊情况说了“NO!“
就这样我的Keep地点从自己的小屋,到出差的各个宾馆,再到加班深夜回家的途中,我都不忘点开Keep。
一直到了第100天的晚间,我躺在床上对自己说:我就睡一会儿,太困了~于是,一睁眼就到了第二天清晨,我那个心里的诲呀!但是就是这一次的特殊情况,我的运动就断了,一直断了半年。因为当初那个深刻的内疚感随着特殊情况的增多而慢慢减弱了,最后不再运动就又成为了习惯。
A2:
1. 今天晚上睡前二十分钟放下手机,做一次睡前瑜伽;
2. 把练习后的状态发布到朋友圈,作为一个自我监督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