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说五福临门,却从来没有细想过是哪五福。直到看到这幅图才知道,原来五福指“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完全是由农耕社会的文化和生产所决定的。
农耕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劳动力,所以要多子,只有儿孙满堂,根繁枝茂,有大量的劳动力,那才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繁荣昌盛;其次,家里良田广置,意味着财富多;第三,子多财多以后,古人很讲究读书的,尤其是推崇耕读传家。但凡家里有些家业的,都要送去学堂读书,家里产业大的,自然而然的要请私塾先生上门授课。所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书生多是寒门弟子,但纵观历来的有成就的文人墨客,出身都是不错的,说白了就是家里有钱才可以去读书,没有钱只能从小去为别人打工,所谓的世代佃户,但一有条件还是去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多一点,虽然讽刺古代科举制度的很多,但我觉得那对草根族来说是最公平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考试对大众来说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不要被它的一点负面所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像秦腔中的《三娘教子》,《朱买臣休妻》等等,都是家道中落,但是读书是深入骨髓的,坚持读书终于出人头地。多子多田多才了,才有条件去多寿和多福。
又谈到一个实际的问题,人们首先是生存其次是精神需求(外国人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国人上升到理论,我们从来先是实践,然后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了生存,要多子,扩大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已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吃的喝的解决了,需要丰富精神文化,让精神充实。生理心理全部满足了,追求养生,追求回报社会。
我向来崇拜中国的文化,不是盲目的自大,因为我觉得我国的文化儒道互补,又互相牵制,我才学疏浅,就不多说。只是说,没有各种宗教的主宰,我们的先人们却一直在传承着保家爱国,尊老爱幼,维护着一套让社会发展的理论(当然打倒帝王神话,是社会的相当进步,否则我们这些草根族还是翻不了身,根本享受不了三民主义乃至现在的社会主义的绝对好处)。
曾经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说实话我很反感这种说法。其实中国的人从老年到少年,都是有信仰的,那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涵盖的内容太深奥了,让人们不知不觉中遵从了她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又指导人们去统一价值观和思想。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是变化的,文化也是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虽然在发展的潮流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现象,但终究会大浪淘沙,淘汰掉不合适的东西。只要主流是正确的,中间出现的百花齐放也不是坏事,这都会让成长中的人们辨别接纳,最终留下正确的。
五福临门,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和实践者,五福的内容随着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但核心价值未变。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