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来和尚东传经
话说汉明帝做了个梦,一个20米高的巨人,头顶白光,飞到皇宫中。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就问大臣,让大家帮忙解个梦。有个颇有见识的傅毅说:“这是天竺的佛”,于是汉明帝就派了十八个人去天竺,不仅画出了佛祖的遗像,而带回来两个天竺和尚,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另外还用白马驮了些佛经。明帝在洛阳城外修招提寺,让这两个和尚居住,中国从此正式有了僧人寺庙。后来在五胡乱华的时候,有个外国国王要烧毁所有的寺庙,只有招提寺没有被毁坏,是因为夜里白马显灵了,告诉国王不能烧,于是保存下来的寺庙就改名为白马寺了。《法本内传》
这两个和尚住下之后,五岳十八山的道士联名上奏,说要请佛僧论理角法,明帝安排宋庠来主持白马寺斗法大会。据说当时的盛况是,六百九十个道士跟两个和尚斗法,放火不烧,引水不淹,迦叶摩腾飞到空中放出佛光。一时间内宫中二百三十个妇女都要出家学佛法,朝廷居然允许了,还修了三座男寺庙,三座女寺庙。白马寺算是正实开张了,至于费叔才这个道士,说是斗法输了回去羞愧致死。从这个故事来看,演绎故事给前人贴金的成分太多,但是大致可以推断,这一时期佛学已经渗透过来了。应该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了西边门户逐渐传入的,具体时间不可考证,白马寺始建时间也不可考证。这一时期的佛教经典有:《四十二章经典》《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二百六十戒合异》《法海藏经》《佛本生经》。
二、中外和尚翻译经
佛经陆陆续续的被外来和尚带到中国,从汉恒帝到东晋安帝其间这二百六七十年是翻译期间。西边来的有天竺、西域、月支、安息等国过来的僧人,东土也有不少人参与到翻译工作当中。由于是民间自发行为,政府并未参与,导致各种记录互相不同,难以考证。整理来说就是没有标准各翻译各的,同一本经不同的人翻译,所说的教义都不一样。僧人的法号一般是以祖师的姓为姓,以此往下传承,汉人出家之后祖姓就不要了,姓了一堆稀奇古怪的姓。释道安提出,应以释迦牟尼为祖,得到后世僧人的认可,从此中国佛教的弟子都跟释迦牟尼姓了释了。
初期的翻译是混乱的,但是总有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作品成为经典。后人叫做“四大翻译”,分别是鸠摩罗什三藏翻译的《般若诸经》和《法华经》、昙无谶三藏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华严经》。这些僧人译经,讲经,传经,开花散叶后融合成了我国的大乘佛教。
在隋唐之前并未开宗设派,只是喜欢研究《三论》的人经常混在一起,喜欢琢磨《涅槃》的人聚在一起,当然也有《三论》《四论》《成实》《涅槃》一起研究的僧人,还有疯狂推崇《法华》的和尚,渐渐的时间长了,也有了所谓弟子三千的说法。每个群体当中的精英人物慢慢的凸显出来,在思想领域得以贯通教义,逐步发展成宗教。开宗立派有:毗昙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实宗、三论宗、涅槃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真言宗)。
三、中土和尚西取经
佛教思想的成熟得益于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这个时候汉人研究佛法也有了大成,玄奘门下弟子三千,没错,又是孔子则个梗。好像历史上说谁学问大,弟子三千是个标配,玄奘还有达者七十,明显是个高配,堪比孔子。不过在弟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给玄奘带来的确实无尽的苦恼,同一本书不同版本讲的内容居然不一样?南传北传的解释也是各自道理,索性源头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玄奘请缨取经,唐太宗不准,他偷跑了,西行17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还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回国后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著名的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其实在玄奘之前,也有不少西行者比如三国时候的朱士行游学归来翻译《放光般若经》;后秦时候的智猛、昙纂等16人获取《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等梵本;东晋法显游学归来后译出经典6部63卷,撰写了《佛国记》。据梁启超考证,西行求法始于三国末年,讫于唐之中叶,前后殆五百年,有记载的105人,学成归国者42人。
四、三武一宗灭佛
佛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初只是民间行为,影响力并不大,政府也没有太当回时期。随着这个群体的壮大,就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冲突了,在切实利益上也产生了许多矛盾。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利益,三武一宗灭佛的具体动机不一,情况也各不相同。
北魏太武帝灭佛:据说是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很是不满,起初也只是下令禁止僧俗来往。真正令太武帝下了杀心的是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再加上手底下有个儒生崔浩整天煽风点火,想要施展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排佛过于激烈。这个时候的佛道矛盾是用“老子化胡说”得以解决的,既然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大家都是老君弟子,那么和平共处就没什么问题了。魏太武帝废佛后六年驾崩,他儿子魏文成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教,佛教又逐渐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周武帝先先召集百官、僧人、道士讨论儒释道三教的先后问题,最终确定了“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总方针。两年后,因税收和兵源问题,下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这一次没有造反的因素在里面,明显手段要温和了许多,不管是僧人还是道士还俗之后只要可以正常缴税纳粮服兵役,一切既往不咎。这一次的灭佛成绩是很突出的,使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武宗灭佛:到了唐朝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韩愈反佛的压力要比隋朝时候的傅奕压力大得多,他写《原道》、《原性》、《原人》等论文,提出“儒家道统”的观念给唐武宗反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先是下令让僧尼还俗,拆除寺庙。在执行的时候发现有些寺庙的体量比皇宫还大,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随即多方面着手,没收寺院财产,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在“废佛”的过程中,对其它外来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废除手段。
周世宗灭佛:这时候人们已经渐渐明白,寺庙是拆不完的,和尚也是杀不完的,那就改造他吧。首先提高信佛的门槛,出家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到国家指定的地方受戒,如果修行期间触犯戒律课以严刑。非国家认可的寺庙一律拆毁,同时收缴民间私藏的佛像法器等。这一次的灭佛,实际上灭的是没有皇权认证的沙门,没有合法经营权的寺庙。重新确立了宗教必须尊重政治的原则,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
五、文化上的三教合流
经过数次的任意生长和被打压,宗教和政治的斗争让彼此都认清楚了自己的位置,各自安好。道安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宋代宗颐禅师也做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
我们从本质上去看,历代帝王反佛吗?实际上反对的是影响自己政权的不良因素,僧人出家修行也就罢了,圈地圈钱有的还想搞政治。儒释道三教的争端本质上是切实利益上的冲突,而非在道理上较真,经过隋唐重玄思想的奠基,逐步在文化上形成交融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学习中斗争,在斗争种学习,虽然文化上有趋同,义理上有会通,但究其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难以融合的,所以三教合一本身是个伪概念,不如说三教合流更贴切些。
佛教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有西方和尚陆陆续续过来传经开始,渐渐的影响中土,再由中国的僧人前往西域游学取经。传经和尚和取经和尚虽然各自造诣不同,却又极具影响,佛教的宗派本是由不同的传经师所影响的受僧人所形成的。佛教史因早期起于民间,并无可靠史料可供查询。后来派系林立,南北各异,再加以五代十国时候的混乱,要整理出来一个头绪着实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