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于是,分辨“知识”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就行了:
知道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随之改变?
从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的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很多人到中年都会感慨:当年不懂事,当时多读些书就好了。。。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只看重知识是否对现在有用,而忽略了那些长期来看有用的知识而短期没什么用的知识造成的。但大部分人都找不出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只能那么含糊其词的给自己孩子说出“自己年轻时不懂事”,这也让孩子很难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步入自己的尘,那痛苦可想而知。
这就是绝大多数思考问题没有考虑“长期”这个维度的结果。就像很多牛人,很少去看所谓“新闻”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没有什么用的信息,但他们对特定领域的信息却知道的比谁都早,比谁都多。
还有一种属于“有繁衍能力的知识”,比如,逻辑学,概率论,还有英语,编程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也更有价值。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体系化 如何炼成的呢?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我曾经在书上看到牛人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会把这领域的书籍同时找好多本,然后开始看,等这些书全部看完时,对这个领域知识掌握已经有基础框架,也就是形成体系化了。
知识融会贯通后你会经常发现,这里的知识没想到还可以用到另外的地方,这常常会给人带来惊喜。这也就想两个节点间只能有一个连接,三个节点间有三个连接,四个节点间有六个连接,五个节点间有10个连接。。。节点越多,所能产生的连接也就越多。
连接数量=节点数量*(节点数量-1)/2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机会)。于是,在学习的时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才是最优策略。因为肯定会得到一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个天大的好事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所谓“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在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的过程----宵就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让我们的操作系统变得更高级的过程吗?
除了增加节点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法:主动增加连接。经常问自己: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就如把初中物理中的串联和并联概念用在学习上一样。
你或许应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