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成为曾国藩,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梁启超说的。
萧一山的《曾国藩传》看完了,现在看蒋星德写的,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这本书开篇附了梁启超论曾国藩的一篇文章,称他是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大人物。
原话是: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写道,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不敢这么说;但他敢说,人人都可以学习曾国藩,成为曾国藩。
梁启超这么说,是因为曾国藩的条件和大家差不多,甚至不如我们,就是那三句话“扑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
“扑拙之姿”,我理解是不是应该写作“朴拙之资”?不过在网上查了查,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写的,也不敢妄断。大家觉得应该是哪几个字呢?
不管怎么写,反正是指曾国藩没有过人的天资,梁启超称其“钝拙”。他不是天才,那我们和他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了。
“起家寒素”,那就是家庭条件一般了,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起跑线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终点线,那就可以同场竞争了。
“饱经患难”,就是说他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梁启超说他“终身在拂逆中”,也就是一辈子不如意;“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一辈子受到阻碍和嫉妒。
那我们大多数人的境地比他好多了,我们还没有那么惨呢。
所以梁启超说人人皆可学可做曾国藩。
学他什么呢?
一是立志。曾国藩有那么大成就,首先在于立志,不甘于平庸。他的目标是成为内圣外王,有几人敢夸下这个海口?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要有所作为,首先要有志气,有大志气才能干大事,有大志气才能在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候,依然能初心不改,坚定地走下去。
二是坚韧不拔。刚才说过,曾国藩一生都处在逆境中,遭遇了不知多少打击,承受了不知多少失败,他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于坚持。
据说那个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典故就是说曾国藩的。不管怎样,他失败是常事。湘军出征第一战就打了败仗,他羞愧得跳水自杀,后来又有几次战败要自杀,都被部下拦住了。
他不仅要应付太平军的正面战斗,还要应付来自朝廷的不信任、各级各地官员的掣肘,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早就压趴下了,哪有后来的功成名就?
三是不求速成。当今社会浮躁成风,干什么事都希望立马见到成效。
最好是像武侠小说那样,掉进山沟里,吃了什么天珍地宝,得了什么武林秘诀,一出去就威震八方,成为武林盟主。
所以现在各种速效成功秘籍满天飞。什么三天五天多少个小时就能减肥、就能赚钱怎样怎样的。
曾国藩恰恰相反,他不追求速效,不在意近期成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日积月累,终至成功。
这其实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行的成功秘诀。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步也不能登天,慢慢地干好眼前的事情,一步一步地,二十年的事情,就用二十年来完成。
曾国藩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第一人。他开始时就是办团练,相当于地方民间自卫组织,保卫家乡的,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着,干了十几年,成功了。
我们的天资和家境与曾国藩差不多,像他那样立大志立长志、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用一生的时间,或许也能干成一两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