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需要生者供奉。东汉时期,描绘日常生活的精美模型,就有漆器、丝织品以及金属器这类实用器一同被埋入墓葬中。这件俑表现的是两人在玩当时冥间和人间一样风行的六博游戏。(源自在艺APP的介绍)
六博是什么样的游戏?《中华遗产》2016年第11期在介绍博局纹时,对六博游戏进行了介绍,见第153页至154页。
六博或博,属于棋类竞赛项目,开始仅限于男子从事,到汉代以后扩大至所有社会成员的范畴,无论男女、长幼、贵贱,尽皆嗜好此道。六博的玩法,在文献中可以查到。《楚辞·招魂》言“分曹并进,遒相迫些”,《韩非子》称“博者贵枭”。简而言之,即对博双方各执六枚棋子,棋子分为一枭(帅)五散(兵),通过抛掷著或骰子,来决定轮流行棋的方式,胜负以“杀枭”判定。六博的规则和套路并不艰深,但是实际生活中对决的气氛却很容易激化。《史记》记载,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与寄居京师的吴国太子为伴,在一次对博过程中,两人为争夺棋子的道路发生争执。自幼受楚国老师教导的吴太子,性格极其倔强,即使面对皇太子也丝毫不肯退让。失去理智的刘启随手扬起博局,砸向对手·····事情的结果让人叹息,独在他乡的吴太子再也没有醒来。汉朝廷与吴国这一东方强国结下的冤仇终究未能化解,景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154年),已经迟暮的吴王刘濞,毅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骑兵谋反,君侧。的旗号,起兵谋反。他发动了本国十四岁至六十二岁之间的所有男子,勾结楚、赵等六国诸侯王向西攻城略地。西汉历史上这场最为严峻的内战—“七国之乱”,在窦婴、韩安国、周亚夫、李广等名将的合力抵御之下,方才得到平息,然而很长时间里京城百姓一旦谈及此事,犹然余悸不已。
5月18日首博特展《美·好·中华》拉开帷幕,与大英展六博俑相关的一件文物是博局十二辰铭文铜镜。
存世汉镜的主要纹饰之一—“TVL”图式,脱胎于中国的博局。博局镜,作为最接近历史本源的命名方式,也日渐流传开来。
所谓博局,也即六博棋的棋盘,原本呈现正方形轮廓,时代较早的实物,有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纹饰繁复的石质博局。当博局纹进入铜镜的装饰体系时,“TLV”纹样所依托的框架被修改为方与圆的组合,但是基本的结构和意涵没有改变:T和L共同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而V则表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维;位于内圈的T和位于外圈的L、V构成了两道单向的路径,它们既是棋子行走的道路,也是时空周而复始的象征,而且兼有春、夏、秋、冬时令循环的寓意。大多数时候,与博局一同入镜的还有四神图像、十二地支名号以及由四、八或十二颗乳丁构成的中心对称样式,这些内容都是极具时空意味的意象,博局镜的图像内涵,由此被演绎到了极致。
归根结底,博局镜的基本纹样,属于一种大道至简的图式,主要在于圆和方的融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相信“天道日圆,地道曰方”,但是博局纹与式盘之间的微妙联系,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由英国学者卡普兰最早提出。式盘,又称“栻盘”,一般由圆形的天盘和方形的地盘相合而成,是古代中国人为模拟天地运转规律而发明的模型,通常用来卜问吉凶。
以上文字源自本期杂志第152至153页。
天地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大命题,也决定了先人三重认识的路径。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对时空的超现实理解,都投射到日常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
因展览时间的叠合,两个展览的展品在大历史背景下联系在一起。由此说明,展品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是历史深处的记忆,是先人活动的印证,是认识过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