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
艺术提高生活,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授绘画技法,而是用更高的追求与智慧,与圣人对话,与文化接轨,打造出赋有文化底蕴的美术学子。
诗经《秦风—无衣》开头第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或许当我们娓娓道来,体会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之时,会不会有完整的画面出现在面前:披着战衣的骏马、手持长矛的战士、马蹄扬起的尘沙、视死如归的神情,你想用笔记录下这样的画面,却发现再华丽的辞藻也难以表达出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很难描述出人物的神情、动态,你只能靠大脑不断的想象着一幅幅画面。而此时,你或许希望用一支笔,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诗一样的画。
任何时候,绘画都不是孤立存在,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是生活的阅历、都展现出你成长的轨迹,绘画离不开生活,绘画离不开创造。当绘画与文字结合,碰撞的火花就是灿烂的中国文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一直流传美,创造美,我们用诗歌表达情感,传递意境之美。我们用绘画表达意境,体验视觉之美。绘画就是另一种文字、意境的传递。
还记得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吗?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当五十六个民族都穿上代表着民族的服装之时,唯独我们汉族,还穿着西装革履,短袖长衣,不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是我们忘记了我们还有为之自豪的汉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似乎在发声,在呐喊,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试想,我们将汉服带到美术课堂,将我们的礼仪融入绘画之中,真正的美术学子,是应该具有文化底蕴的。当孩子们的笔不再是描绘简单的线条,不再是表现简单的绘画技法,而是充满力道的乾坤之笔,那么在纸上的精灵,都是一个个充满思想,充满的灵魂的活的形象。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问:为什么孩子的画自己都看不懂?怎么画的不像?我想告诉我们的家长,孩子的思维就像是跳动的音符,笔下的线条可以千变万化,却不可以循规蹈矩。守规矩的绘画不能表达孩子的思想,情感。就像我们希望孩子的思维能够活跃跳动,希望孩子能够充满想象力一样,不同的绘画方式,都是孩子想象力的发挥。绘画就是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可以说绘画提高了孩子综合能力。
生活就是美的发源地,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能够成为大师笔下灵动的形象。一张纸、一支笔就能够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我们让孩子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拾起一片叶子,就能作画;带孩子们去到葡萄园,品尝甘甜可口的美味葡萄之时,亦将这味觉之美的体验用笔描绘出来;带孩子收集废纸,将不用的绘画材料重新剪裁,将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我们的课程,不拘泥于形式,不固定孩子的思维,同样的教案,孩子们的画都是各不相同。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绘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它所表现的美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离不开衣食住行,从衣服的色彩搭配,食物的形状大小,住房的风格样式以及交通工具的彩图喷绘,无时不刻彰显绘画的重要。物质生活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是当下的主流。绘画不是孩子唯一的选择,但是绘画却是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思维,茶余饭后,闲暇之余,静心聆听,笔在纸上跳动的音符,让孩子随我们一起创造出更加灵动的形象,让我们一起触摸流淌在指尖的天籁之音。
十年磨一剑,我们用十一年的时间,潜心为孩子打造专业的美术教育,用心做教育,用爱教艺术,创立“感受美、创造美、用艺术启迪智慧”的教育理念。肩负使命,亦将国学融入绘画当中,寓国学于教育,寓绘画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