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苦恼开始写作的这段时间,写作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有点困惑是先继续按照原来的模式写下去呢还是先调整下方向,从看起来相对擅长的领域写起。
碰巧最近连续看到一些内容,首先是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有一句话,写作的本质是为了沟通。其次是在樊登读书会听了《刻意练习》这本书,今天又在李教授公众号里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实践刻意练习的文章。虽然还需要寻找具体的方法,但觉得心里豁然开朗——我要做的应当是以清晰明确的沟通为目的,对写作这件事情做刻意练习。对于我写做这件事,一如其他所有需要练习达成成功的事情,刻意练习比完成更重要。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做这件事的时间,而是做这件事的总时间当中,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按照书中和文中的定义,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进行刻意练习首先要避免“自动完成”。一件事情做的久了,再次碰到就会不假思索,根据以往的经验直接作出反应。而刻意练习的方法则要求精益求精。每次完成一项工作前,先考虑下以前做这件事的时候,哪些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有哪些新的方式方法可以让这件事完成得更有效率或完成质量更好。试着超越自己,这一次完成的比上一次更好一些。
其次是一定要离开舒适区。舒适区之外是略微超过现有能力范围的“学习区”。每次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完成现有工作。让自己持续位于“学习区”,是刻意练习最有效的渠道。
这一方面需要学习大量知识,寻找大量任务,用自己不熟悉的方式做“大量”的训练。另一方面,用不熟悉的方法刻意训练会带来短期效率或者产出效果的下降,但是长远来看,随着新方式新方法的熟练掌握,效率和效果一定会显著提升。为了避免对效率产生影响,可以利用非紧急任务最大程度学习技能、提升能力。
此外,如果想要在某些领域成为专家,需要对该领域的关键技能、关键动作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就像NBA球员练习投篮、足球队员练习射门一样去。
最后,对练习的结果通过自我检查和外部激励的方式获得持续反馈。通过结果纠正和诊断学习成果,让刻意练习这件很枯燥的事情不那么乏味。
方法论有了,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在写做这件事情上“刻意练习”,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