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有各种各样的。心中无所欲,无喜无悲无忧无愤,对人世间的一切都看透和识破,唯有冷漠,这是一种静;有过爱恨,有过迷惘,有过领悟,有过一呼百应的呐喊,有过悄无声息的呼唤,然而却又守口如瓶,只是平淡地冷眼看世界,这也是一种静;饱经沧桑和忧患,尽人间百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也是一种静。
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我国古人对此多有经典阐述。诸葛亮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这样说:“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
宁静至远,是怎样的远?这个“远”字中,可以包含正直善良,可以淡泊、可以超脱,可以修炼得道、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风光、可以耀眼,也可以是空虚圆滑的一种托词。远,本来就是难以企及的事。
可以想像,在浮躁的心境里,人,是不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不会摆脱世俗的束缚而远走高飞。浮躁,像流感一样传播,弥漫于各个领域,侵蚀着我们的肌体。朝令夕改,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贬义。
当然,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池中的死水。也许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膨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流,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洞的。
一般说来动易静难。一个人想动一下,易如反掌,想静下来,恐怕有点难,想养一点静气,难乎其难。难怪古人把静当作一种至美的境地来大肆渲染了。王维《山居秋暝》中这样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幅静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中,宛如世外桃源。当白居易离开京城繁华之地,去寻找那方理想中的清静之地时,写下了“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的千古佳句。
其实,对活着的生命而言,绝对的静是不存在的,静本身,也常常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流露,是心灵的另一种形式的回音。
有的人以静掩饰灵魂的空虚。有的人以静叙述困惑和茫然。有的人以静表达内心的愤怒和忧伤。
静总是暂时的。就像挂在古塔檐角下的铜铃,无风时它们只是一些古色古香的装饰物,一旦起风,它们便奏出美妙的音乐,似乎是诉说遥远悠长的古老故事。那些真诚睿智的心声,不会随世间尘土散失,它们会长久地在人心的海洋中引起共鸣。
静,是一片爱意,一种坚毅,一种超然。 静,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