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佳颖
读不进书,是因为与书没建立关系
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位来访者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拿起书,我能认识那些字,但是我却看不懂书的意思?为什么我明明知道需要读书,但却读不进去呢?”
在她问我之前,在好长一段的时间里,我也发现自己除了有她的表现外,还有其它的表现,比如今天计划要读什么书,但我摆弄下这,扣弄下那,把列入的读书计划就搁置了,完了自己也怨自己,为自己浪费了时间焦虑得不行,怪自己没有读书。还有的时候,我发现我读一点点,发现挺难的,就需要站起去做点别的事,要不然这个难受劲儿就要把自己给淹没了。更甚者,别人说书好,我也跟着买,买回来一堆新书,到现在还有很多没有看完。
这一系列现象引起了我巨大的反思:为什么是这样呢?看表面,我的主观动力很强,我也非常积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我为此思考了许久。
最终,我发现,但凡是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在关系里非常焦虑的人,也是对关系难以建立起信任的人。再具体点说,我觉得在人生最初的几年,是没有得到无条件爱和尊重的人,即:没有建立起信任、安全关系的人。
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是:“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的智力发现。”当一个人孩子,需要用讨好来面对家长,其实是因为家长没有看到这个孩子的存在。当一个孩子需要戒备、警惕父母是不是又要打仗又要吵架自己又要挨打挨骂了,这个孩子就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精力来发现自己的智力,也就等于说,这个孩子不太容易能与其它人和事建立起直接的关系。
我小时候读书,我感觉我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去学的,而是因为我希望能用我的学习延续父母的愿望,因为他们经常这样说;我希望能用学习缓解家里的气氛,因为他们老吵和打;我老觉得没有人喜欢我,除了我考了好成绩被表扬时,我用学习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可想而知,我自动的背负着这些愿望去和学习、去和智力建立关系,我本身的压力有大,我自己得给我自己多大的命令我才可能让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去考一个不错的成绩!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赔上了我的健康。
我一直认为我不是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但我一直学习成绩并不太好,原来弄不懂学习不好的原因,现在想来,本来自己就像是被抛弃在空中漂着的草,自己还要再怪一把自己这个草活该,真是为难死自己了。
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被恶劣对待,其实家长们真的不应该再对着成绩做工作,而是去看看孩子的环境和情绪,看看孩子内心里的压力和学习的态度是怎么回事。
为他人而学,直接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关系。也只有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对一样东西感兴趣时,他才可能去对一件事认真。但我们从小都不是在为自己的兴趣而学,都是在为别人而学,这不光破坏了我们的兴趣,而且还让我们在学习时,总觉得是在为第三者而学,我们会有反抗和愤怒的,这种反抗和愤怒就很有可能造成拖延、看不懂和看不进去的结果和表现。
看不进去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太焦虑要结果。读一本陌生的书、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的确需要一个稍微长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但我们现在太需要看到结果,太需要拿着书里的东西去证明和展示自己的“本事”,这种需要输出的“快”和身体的节奏的“慢”相较,造成很多人对自己的不接纳和怨恨,这也导致读书是一件很复杂的斗争。
还有一点是,当一个人长期处在一个“为别人”、“被动读书”的学生阶段之后,走到社会上,突然有一天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读好书,学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知识,这个时候,他会想:“别人都在学,我也需要学习了。”这种焦虑和比较的情绪会促使一个人去和别人较劲而忘了自己的基础和出发地,直接去和已经积累了很多年的人去比较,这个自己给自己的施压,也会导致自己焦虑不堪和根本对书就产生厌恶的情绪,那这样,更就读不进去了。
在重新再读书学习之初,我们往往会一下子接触很多人推荐的很多书,我们除了怪自己“有这么多错过了”之余,我们会想“我要全部都学”,这时似乎没有时间用来思考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西瓜芝麻一起抓,这个不想错过,那个也不想放弃,到头来,发现自己乱成了一团麻,什么也没有学好,这个时候,再来思考哪些是我要学的,哪些先缓一缓。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知识,所有的知识都学的话,一个人学到死,甚至用几十辈子大概都学不完的,关键是遇到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的兴趣,先有自己的节奏,再去追人家一天看几本的速度,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每个行业里最快最优秀,但是,一切都要在“以已为本”的人性基础上,慢慢来的。
李欣频老师还说,从一朵花开里,她看到其实长成的过程可以促进花瓣的同时开放,她还说,从量子跳跃这个视频里,她学到的是在自己的专业里做到动能最足,再跳到其它轨道是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建立直接的关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读书,面对自己的心理及情绪问题,去解决它们,找到自己的节奏学习,不功利,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积累,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