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虔诚地爬山

山里有一处尼姑庵,在那个年月颇有些香火,在当地有点名气,城里的人也开车到乡下来专门上香。后来有香客集资捐了一条水泥路,从山外一直修到门前,积了大功德,一时香火鼎盛。

起初我还小,奶奶常常在起初我还小,奶奶常常在我不上课的时候爬山去庙里,花费一上午,快去快回。爷爷当天不外出,在家读书看报连带着照看我。中午边上奶奶便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浑身洋溢着轻松愉快,仿佛了结了一年一度的心事。我从她口中听到了很多不曾听说的事,有浑身长满圈圈的八节虫,有批满红布的参天大树,有充满故事的亭子......进山路上的种种趣事听得我心驰神往。我常年在爷爷家生活,去的最多的是老桥东边的河滩,很少进到山里,想着什么时候也能跟着奶奶走一趟。

到了第二年春天,邻居几个妇女约着去庙里烧香,她们家里周末人多,只有趁孩子上学的时候去一趟。奶奶为了带我去,谢绝了她们邀请。到了星期六早上,不等爷爷上街买菜,我们祖孙二人吃碗面条就锁上门出发了。

出了校门是长长的土下坡,一路拐上老桥,过了桥就左转,进了一条青石铺就的老街巷,巷子里三三两两的老人端着碗吃着说着,狗在一旁嗅来嗅去,巴望着一星半点吃食落进它们嘴里。在老巷子里兜过几道弯,就走到了田边小路,一直等到走上大公路的时候,奶奶才告诉我马上就开始爬山了。

公路边上就是黄土铺成的山路,移步进山,山林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挺拔的大树、杂乱的草丛、啁啾的鸟叫,引得我三步一回头。四月间天气日渐暖和,走山路的人不需多穿,走着走着浑身就热起来了。一路走着,山回路转,额头也微微出汗,一边听着奶奶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实在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阳光穿透密密的枝叶,星星点点地落在黄土路上,路边黄土里躲着蚯蚓和各种不知名的小昆虫,其中就包括我从未见过的八节虫。奶奶指给我看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八节虫像特大号的蚕一样,通体是黑色的硬壳,从头到尾穿着金黄色的圈圈,像一根火腿肠裹在弹簧里。别看它浑身是硬壳,在土里扭动起来相当灵活。怕它咬人,一路上躲着走。奶奶说八节虫以前是有翅膀的,会飞起来咬人,人们没办法,去求观音菩萨,菩萨发了慈悲心,扔出金圈来把虫子拴住了,再后来所有的八节虫都是这模样了。我听了心里暗暗地松了一口气。

进山路上有一个绕不开的路口,路口旁山坡是一片深不见底的竹林,竹林边上修了一座亭子。亭子有年头了,陈设十分简陋,横着几根木粱当作歇脚的桌椅,墙上痕迹斑驳,受尽了阳光雨露侵蚀。抬头细瞧,有一块匾额,“萬益亭”三个大字依稀可以辨认。亭子右手边有一棵参天大树,树的腰身要两三个大人才能合抱。这一路上就数这棵树故事最多,粗壮的枝桠上挂满了新的旧的红布,让人看了心里发虚,引发一些宗教般神秘的遐想。这里也确实有些让人心虚的传说,镇里的人都知道。倘若孤身一人往这里过,即使是晴天白日,也容易引发一些胡思乱想。

山路起起伏伏,时而开阔时而闭塞,山花姹紫嫣红,绿树高高低低,四月的山林春意盎然。路上免不了遇到其他进山上香的人,寒暄几句又分开继续赶路。太阳升上树梢的时候,就隐隐约约闻得见檀香的味道了。眼前不远是一座石头山,山上散露出成片的巨石。拐过一道弯,庙的黄墙就在眼前。一进山门,一位年长的尼姑迎了上来,一面跟奶奶说着话,一面从手中的一串香蕉掰下两根递给奶奶和我。奶奶接下香蕉来又递给了我,从布袋里取出香纸就要去拜菩萨,我跟在后面吃完了两根香蕉。庙里是一片庄严净土,进入山门的人都应当抛却私心杂念,但往往并非如此,每一个香客都怀揣了心事。即便是幼小如我,在后来几回进山时都盼着再吃到庙里的供果。

奶奶信菩萨,遇了大事情嘴上便不住地说“菩萨老保佑!”她在庙里烧香火,在每一尊菩萨前跪拜,心里说的也是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百事顺遂。这是她从旧社会带出来的最朴实的习惯,也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里作为长者最为关切的愿望。受奶奶的影响,我并不懂信菩萨,但是生出了一颗敬畏之心,也学着在佛前的蒲团上磕头跪拜。后来长大才知道,很多心事没法对人开口,只能深藏心底,受不住了才斗胆对天地神明倾诉,才能与自己和解,收获内心的平静安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