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我们以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员的身份,第一次走进了保定市安新县赵北口镇。非常荣幸,能为雄安新区的发展建设和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直到随大部队出发我才真正领略到这句话真正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调研的是位于河北安新县东部的赵北口镇赵北口音乐会,音乐会中年纪最大的是已经八十五周岁的张老德。张爷爷耄耋之年依然硬朗,吹起小管中气十足,引领整个乐队演奏经典曲目《四上泊》,那声音一出来我们都惊呆了,我听过无数场音乐会,没有一种乐器能奏出那管子的粗旷苍凉,显得游刃有余。根据他的描述,赵北口音乐会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八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先后传承十六代,这里曾是清朝皇帝打水围的地方,在村子里还曾修过皇帝的行宫。当时的音乐会称为皇会,为皇室演奏,有皇家牌楼两座(已损坏)和御赐黄马褂五件,可见当时的盛况。
目前,赵北口音乐会的曲目正在逐渐减少,现在已经丢了三个大曲和几个小曲了。作为教师的老人们大多已到古稀之年。学习的这些人中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十四岁到二十二岁之间,而四五十岁的中年乐师却相对较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现象说明音乐会后继有人。与1955年普查相比,七年的时间里至少有十几个在当时还活动的乐会,现在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赵北口音乐会里人员上的这种比例也同样存在着危机,三十至五十岁的中年人比上一辈人年轻精力旺盛,有比十几岁的孩子心智成熟,应该说他们是音乐会的中流砥柱,但在赵北口音乐会里这个年龄段的乐师只占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传承的角度来看,由于赵北口村是一个杂姓聚居的村子,不像周围的许多村子那样存在着极其强烈的血缘宗族关系,所以在音乐会里很少看到父子、祖孙同会的情景,甚至几个会长的儿子也没有成为音乐会的乐手。可喜的是,赵北口村音乐会已经申请到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中也注重外出参加活动和培养传承人,它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最令我们感触深刻的是几位老人对我们语重心长的说,现在音乐会上的乐器和服装都是靠着乡里乡亲们捐赠,乐器需要的修理费、演出的服装、平时乐器的护理、排练场地等等都需要经费,如果没有捐赠,音乐会只能艰难的勉强维持排练。尽管如此,村里的年轻人在务工之余也耳濡目染的喜欢上了赵北口音乐会,他们不为名利,踏实努力地跟着老先生们学习音乐会器乐的演奏,这是我们这些同龄人在调研活动中最感到高兴和骄傲的。
和其它的传统文化一样,雄安新区的赵北口村音乐会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曾经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而后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困难,例如培养传承人、活动与演出的经费问题、曲谱保存问题等等。如今我们可以幸运地看到音乐会依然在村子里发出他们的声音,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了这个队伍,曾经不被允许吹奏演出的妇女也捧起了笙、敲起了云锣,他们保留了专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活动室,入会人员的姓名、电话清楚地记在本子上,老人们哪怕不太识字也开始为了保护音乐会而努力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音乐会依旧是一个民众自主活动而没有正式规格的组织,它的各种活动经费来源并不稳定,它的曲折历史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而只能靠老一辈人断断续续的口述,它的组成人员普遍为老年人和年轻人而缺少精力旺盛且心智成熟的中年演奏者,它的具有浓厚中国传统色彩的工尺谱记谱方式却导致曲目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遗失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在威胁着这个从乾隆年间坚持发展到现在的传统音乐会,保护音乐会迫在眉睫。
调研结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我们踏上归途。路上很热,满头大汗,需要坐公交车绕着白洋淀大堤走过很多接近直角的弯。但是为民间音乐贡献出大学生们的力量,为淳朴的村民做力所能及的文字撰写,给他们的申遗助力,是很值得的。这次调研,帮助更多人了解赵北口村音乐会,认识了有趣的伙伴,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