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哪吒2之魔童闹海》一路逆袭,票房成绩斐然,现已成功登上中国电影史第一宝座!
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于票房上的辉煌,更以其深刻的故事内核引发了对教育、成长与生命价值的广泛思考。
打破刻板标签,看见孩子的全部
在电影构建的奇幻世界中,云雾缭绕的玉虚宫,琉璃瓦金光熠熠,往来仙人周身散发着柔和光晕,处处彰显着神圣,是正义与美好的象征。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深海,漆黑一片,冰冷的海水裹挟着龙族,阴森的怪石林立,环境压抑。龙族在艰难困苦中守护着海底,却只因出身混沌,被世人无端地视为邪恶的代表,饱受误解。
申公豹身为妖族,从踏上修行之路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面对比常人更多的艰难险阻。为了获得阐教的认可,他日夜苦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珍视亲情,把辛苦攒下的丹药给弟弟,尽显温情的一面;在龙宫大战时,众人都以为他是屠城者,然而,在危险至极之时,他却挺身而出守护李靖夫妇,独自迎战,逆流而上。可即便他如此努力与善良,阐教无量仙翁仍因他的妖族身份,把他当作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肆意诋毁他的努力、善良与担当。
再看哪吒,他生来便被贴上“魔丸”的标签,被世人恐惧和排斥。从出生起,就不断遭受外界的误解和恶意。人们只看到他魔丸的身份,却忽略了他内心的善良与正义。他渴望被认可,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可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和防备,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痛苦。
看到这些经历,不禁让人反思:在生活里,我们是不是也常犯类似的错误呢?
生活中,我们习惯以成绩高低评判孩子,用听话与否定义他们。孩子一次考砸,之前的努力就被忽视;偶尔调皮捣蛋,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被一并抹杀......作为家长,要做的是打破这些刻板成见,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尊重与理解中自由生长。
尊重个性棱角,浇灌独特的花朵
从哪吒出身以来,李靖夫妇从不强迫他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是鼓励他遵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哪吒天生异象,被世人视为“魔童”,李靖夫妇却从未因此对他心生芥蒂,反而更加用心地呵护他,给予他自由成长的空间。
哪吒热衷于舞枪弄棒,对战斗和冒险满怀热忱,夫妇俩不但全力支持,还不辞辛劳地为他寻觅良师,精心挑选趁手的武器。李靖深知哪吒体内蕴藏着强大的力量,虽然这股力量曾被世人误解为“魔性”,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引导得当,哪吒终将成为守护苍生的英雄。当哪吒因独特的行为和出身被世人误解时,李靖夫妇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给予他信任和鼓励。
殷夫人的爱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温暖的底色,她对哪吒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无条件的包容和支持。她的爱与守护,唤醒了哪吒内心的善良与责任感,让他明白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其经历同样令人感慨。他自幼热爱画画,内心满是对动画世界的憧憬。然而,在父母的期望下,他选择了学医。但这份外界赋予的选择,并未熄灭他对动画的热爱之火。工作一年后,饺子导演毅然决然地辞职,全身心投入动画创作。在那段长达三年的“啃老”时光里,没有收入,只有未知的挑战和漫长的等待,是母亲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母亲从未质疑他的选择,始终相信他能够在动画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正是这份信任,让他能够坚持梦想,最终创作出《哪吒》系列的佳作。
电影里哪吒和导演饺子的经历,是对我们教育观念的深刻警醒。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个性棱角,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心浇灌,让这些独特的 “花朵” 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
以爱之名放手,尊重孩子自主选择
在《哪吒2之魔童闹海》里,东海龙敖光对敖丙的态度也是一场震撼的观念蜕变。
《哪吒1之魔童降世》里,敖光无疑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形象。龙族被困于海底炼狱,承受着千年的压迫与苦难,敖光将振兴龙族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敖丙身上。他精心为敖丙规划每一步,从修行法术到未来的使命,事无巨细。他让敖丙刻苦修炼,期望他能成为龙族的救世主,带领龙族摆脱困境。在这个阶段,敖光的教育方式是传统且强势的,他以自己认定的“为你好”的方式,将沉重的家族使命压在了敖丙稚嫩的肩膀上,却忽略了敖丙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而到了《哪吒2之魔童闹海》,敖光的转变令人眼前一亮。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过往教育方式的问题。一句“活着就好”,饱含着他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不再仅仅局限于家族的荣耀。
印象最深的片段则是最后敖光说的一段话:“以前父王让你肩负了太多的期望,却不曾倾听你的想法,父王对不起你。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
这段话更是成为了教科书级别的台词,这一刻,父爱超越了控制,教育回归了本质。
现实中家长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规划未来,为孩子选择学校、专业,安排兴趣班,认为自己走过的路能为孩子避开所有的荆棘。然而,家长过度的规划,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探索和成长的机会,就像把一只渴望翱翔天际的雄鹰关在了狭小的笼子里。
家长应该学会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被理解、被爱。让我们放下成见,尊重个性,给予信任,用爱浇灌每一朵独特的花朵。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完美,而在于唤醒生命;不在于控制方向,而在于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