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作品,作者:千寻安然。非首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路康复”如需转载,请前往公众号获取授权,否则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温馨提示:文章仅作科普,不代表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身体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01什么是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是指淋巴负荷超过了淋巴系统的输送能力,从而引起滤过的液体在间质组织中积聚。间质液生成和运输之间的这种失衡可能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系统畸形,或者淋巴管或淋巴结损伤导致淋巴管数量减少或可用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持续蓄积可促使脂肪细胞增殖以及胶原纤维在细胞外基质及毛细淋巴管和集合淋巴管周围沉积。
淋巴水肿根据病因和表现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是常见的继发性淋巴水肿类型。据报道,乳腺癌幸存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平均发病率为17%。
乳腺癌根治手术会破坏淋巴管,摘除腋窝下等部位的淋巴结,相当于阻断淋巴循坏通路,使淋巴液无法回流从而导致组织液聚集在组织间隙,从而发生淋巴水肿。
除此之外,乳腺癌术后的放疗,也会进一步破坏淋巴系统,从而使淋巴水肿发生或加重。
患者可能最初表现为受累肢体沉重、紧绷和不适感。项链、胸罩或戒指手镯戴起来感觉比以往紧。
肿胀最初可能出现肢体近端,或可能仅累及部分远端肢体(包括手指)。
早期患者可出现Pitting征(凹陷征)阳性。(用力按压水肿组织5-10秒,松手后压痕依然存在,为阳性。)随着淋巴水肿加重,皮肤增厚,皮肤变得干燥而坚实,凹陷征因皮肤纤维化和脂肪沉积而消失。
4. Stemmer征阳性可见于任何阶段的淋巴水肿,其特点是手指基底部皮肤褶皱增厚,与对侧肢体比较,检查者无法捏起患肢的皮肤即为阳性体征。
淋巴水肿是一种慢性病,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治愈,是以控制为主。治疗及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延缓疾病的发展,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患肢肿胀增粗,不断加重的组织纤维化和脂肪沉积,易造成活动障碍,肩痛等问题,晚期可致残。
晚期淋巴水肿伴随频发的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炎症,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会危及生命。
合并有静脉疾病的淋巴水肿肢体,晚期会形成难以治疗的慢性溃疡。
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简称CDT)是国际上应用最广,疗效也最为肯定的淋巴水肿治疗手段。CDT属于保守治疗方法,国内部位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已经开展了此项治疗。包括皮肤护理、手法淋巴引流、加压包扎和功能锻炼。
CDT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消肿期,包括严格的皮肤和指甲护理以防止感染,功能锻炼,和由治疗师实施手法淋巴引流(MLD)以及绷带包扎加压治疗,患者接受一周5日或7日的治疗,治疗时间通常为3-6周。第二阶段为维持期,要自我佩戴压力袖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目的是维持并优化第一阶段治疗的效果。
参考资料: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lymphedema: 2013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 Lymphology 2013; 46:1.
DiSipio T, Rye S, Newman B, Hayes S. Incidence of unilateral arm lympho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Oncol 2013; 14:500
刘宁飞.淋巴水肿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