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确实是知识付费的大年,7月、8月那段时间基本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发一些课程的分享二维码。
付费课程的营销也铺天盖地,但其实很少可以看到大家对于课程的评价,不知道是真的所有的课程质量都很高,还是我们在购买了之后即使课程不好也只能保持缄默?
毕竟是自己花钱买的,不管是一冲动还是考虑良久,好的课程大家就沉默的听完,不好的大不了听到中间就放弃了,不参与课程了。
也许,我们购买课程只是在表达着想要学习和提升的欲望,买了就是一个心理安慰。
面对网上遍布的付费课程,我们还是处于一个盲买课程的阶段。
没有试听,直接上来就把你拉到微信群里或者放个二维码引导人扫码进群。
进群之后,群里有老师,有平台上的辅导员,有老师助手,大家营造着轻松的氛围,有说几句煽情的话,然后平台辅导员抛出来一个团购,让大家三人一起拼团,早买早划算,拼团可以在原价基础上便宜50块等等,利用人喜欢打折团购的心理,卖课程很迅速。
或许,付费课程的火爆,不是因为内容提升了多少,而是更加的平台化,团队管理,专业的营销手段,慢慢渗透到你的生活中。今天看到这个课程,明天看到另外的,谁谁谁已经在私下学习了,我也不能落后呀。
面对网上纷杂的课程如何区分好坏?
现在付费课程这一块,还没有统一的排行榜,没有人来教我们避雷。
如果你认为贵的课程,肯定比99、49的质量好,那就想错了。
付费课程发展的太迅速,监管不足,定价体系并不完善,购买课程之后可以在多久时间循环听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基本是看平台自己的决定。
想要免于被坑,简直不可能。
举个例子:我在购买叶小鱼的文案课之前,很奇怪的是搜索不到任何关于课程的评价,微博上只能搜索到一些学员提交的微博作业记录。
而且昨晚我有发了关于叶小鱼跑跑跑课程的微博,我自己都不能通过关键字搜索到。
这是不是很可怕?
淘宝买东西还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真实评价记录呢,买知识付费课程只能两眼摸黑买。想参考评价,不好的一些原因描述都看不到,这意味你已经被剥夺了看到质疑的权利。
为什么会突然diss这个课程。
其实事情是因为今天看到女同事带孩子在小区散步,被遛狗不牵绳的男人欺负,打至骨折的事情,我发在文案私享群里让大家帮忙声援,也努力解答着大家关于事件的疑问。可以接受网友因为上次杭州网红打孕妇的新闻反转之后的那种无奈,但是不能接受在这种明显的打人视频面前,有一个女的出来说的很过分,什么这妞怎么从地上站起来了,如果是我就一直坐在地上等警察来了为止,她还叫老公下来跟人又打了一架、那我知道她为什么发自媒体了她是怕也被抓起来。
拜托,如果你是在街上被一个占了性别优势的暴打一顿,你确实可能躺在地上不起来,因为你很可能已经被伤害的站不起来。
原本想大家会有不一样的价值观和看事情的角度,却不想这时候有人出来称赞她了:某某真霸气。叶小鱼也紧接着捧:某某真霸气+1。
我可以接受你课程内容有瑕疵,课程安排有瑕疵,买一门可450块,说是辅导,但其实乌泱泱的一个300多人大群,活跃的也就那么20多个人吧。
活跃度低是因为时间安排问题啊,周二还是周三的晚上8点,谁又能保证每次都刚好不加班?一节音频课程可以达到50多分钟,而且中间有些衔接的内容声音都对不上,音质的质量也不好,还带着些方言口音。等等这些听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虽然中间种种情况,听课的进度很不理想,但因为也算做了一次学生,大家不容易的汇聚一堂,所以也都尽量表达正面的声音,对这些从来不讲。
但我不可以接受一个价值观上让我觉得不认同的老师,一个文案私享群,400多个人,不是你私下的助手、朋友群,如果只是帮助朋友和其中的一个声音,那你还何必做这种线下的大群?
当时就马上删除退群了。
本来想去私下微信跟她沟通,表达这件事情上认为她不对的地方。但睡前想了想,还是算了,也不想勉强自己接受情绪上受到的影响。
去年年底买过一个赵星(一只特立独行的猫)99元的写作课程,音质效果就真的好太多了。认真的录制一个课程,带给听众的是完全是不一样的体验。而且还可以反复听,没有时间限制,相比较,还是99块的课程体验更好。
在购买课程时,还是要理性,选择最符合能力提升的一个课程,价格上也要看好,最好是让相熟的朋友推荐给你一些课程或者书,不要在网上盲目的做选择。
这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坑,营销策略越煽情,学完就让你学会什么什么的,这个时候就越要冷静。想想你冲动购物,打折去买的衣服和包包,是不是事后也后悔的一塌糊涂。